文档详情

Web20时代的社会化媒体研.ppt

发布:2017-12-16约5.74千字共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Web 2.0时代的社会化媒体研究 朱庆华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2012年1月5日 相关研究得到了以下支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Web2.0环境下用户生成内容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的设计 及协同研究(09YJA870014)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互联网用户群体协作行为模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10ATQ004) 内容提要 背景 1 概念与内涵 2 研究热点 3 实例 4 背景 用户需求 具体应用 技术基础 Web 2.0的发展带动了新兴技术(汇聚技术)的融合 与商务交易相比,互联网用户进行网络交流和沟通的需求增长较快 网络社区、博客、微博、社交网络、社会化商务等应用相继兴起 如何认识社会化媒体、理解社会化媒体、利用社会化媒体? 背景 1 背景 1 Web 2.0的精髓 以使用者为中心 资源共享 集体思维 平台开放 在Web 2.0的时代,不用像Yahoo、 Google一样,必须投注庞大资金方能开创市场,而是在任何市场、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机会。 综合来说,所谓的Web 2.0并不是一个新的技术或是新的软硬件服务,而是一个观念,一个个人化的网络观念,象征着网络时代的文艺复兴。 什么是社会化媒体?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 Web2.0的技术与理念 用户生成内容(UGC) 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 是以Web 2.0的技术与理念为基础的,允许互联网用户进行用户生成内容创作和交流的互联网应用的集合(Kaplan ?Haenlein ,2010) 网络社区、博客、微博、社交网络、社会化标注系统等都应属于社会化媒体的范畴 概念与内涵 2 社会化媒体与用户生成内容(UGC) 狭义 UGC 用户在互联网平台上创作生成的内容本身 广义 UGC Web 2.0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 UGC是社会化媒体的一部分 社会化媒体中蕴含着大量的UGC 各种社会化媒体是UGC的重要表现平台 社会化媒体的核心本质是UGC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社会化媒体的特点 “社会化”的媒体 新媒体 UGC 的媒体 以网络出版为前提 一定程度的创新 非专业手段或组织创作 蕴含着超越传统社会交流的社会交互 更广的可达性 更广泛的创作群体 更强的可用性 更强的即时性 灵活的可变更性 社会化媒体研究的核心问题 分享(Share)是社会化媒体运作过程中的重要机制。分享的内容是UGC,而分享的主体是社会化媒体的用户,社会化媒体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大量聚集且具有社会交互通道的用户,用户生成内容以及用户的分享行为。 研究热点 3 社会化媒体研究的核心问题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 UGC 用户 平台设计与改进 用户生成内容的特点与规律 用户行为的动因及作用机理 如何鼓励用户更广泛的参与和使用 研究热点—动因研究 重点问题:用户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主要方法: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 主要观点: 个人因素 群体因素 技术因素 社会因素 其他因素 新鲜感、用户体验、利他性 互动频率、身份认知 社会资本的积累 易用性、交换成本 年龄、教育程度等 如界面设计、更新的便利性等 如跟贴、转发的次数等 如名望、等级、权限的提升等 如学习使用所花费的时间等 如对学习时间和用户体验的影响 研究热点—行为研究 重点问题:用户使用社会化媒体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偏好、特征、模式及其内在机理 主要方法:数据挖掘、采集,现场测试等 主要侧重点: 用户分类 模式挖掘 模式演变 基于贡献 基于特点和行为模式 基于时间推移及角色变化 基于海量用户行为数据 规律验证 如“发布者”与“潜水者”的区分等 交流网络的小世界性,信息的长尾分布等 从交流频率、网络结构、核心成员等角度 综合历时与共时分析 研究热点—激励机制 重点问题:如何直接激励用户参与使用社会化媒体。 主要方法:数据挖掘、实验室试验与仿真 主要侧重点: 算法设计 界面设计 防欺诈算法 贡献度计算算法 个性化推荐算法 信息检索 信息标识 信息组织与导航 因素识别(多学科视角) 研究热点—应用研究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化媒体平台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 如:手机微博、移动社交网络、移动虚拟社区相关问题的研究 基于大众标注的移动服务(如移动地图)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平台从固定到移动 应用领域的拓展 社会化媒体在各行业的应用,引发了专门性研究的热潮 如:对于图书馆、公共管理部门博客、微博平台的研究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商务策划与营销研究 基于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竞争情报识别、跟踪、获取研究 本研究小组已有成果 基于用户贡献的UGC群体分类及其激励因素探讨.情报学报,2011,30(10) 社会化媒体中用户体验设计的理论视角:动因支撑模型及其设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