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三第二学期期末练习理科综合能力测试.doc

发布:2017-08-30约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三第二学期期末练习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试卷分析(生物学部分)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生物教研组 王钵 一.命题指导思想 本次试题的命制过程,首先回顾、反思了高三前三次统练所覆盖的知识点与能力测试范围,试图搜索过去未触及到的疏漏与盲点,尽我们的能力所及,通过这次练习,帮助考生查堵可能存在的“漏洞”。试卷难度的期望值是0.6~0.65(36~39分)。 二.试题的功能 第1题: 微生物(教材涉及真菌、细菌和病毒)专题。 本题的原题还涉及到了根瘤菌,因顾忌到难度偏高,故将其删除。希望老师们在讲评试卷时将“根瘤菌”再融入此题。 (1)结构 ①明确“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这组概念的适用范围;②病毒无细胞结构。 (2)成分 噬菌体与烟草花叶病毒遗传物质的区别 (3)繁殖方式 细菌和蓝藻主要的繁殖方式—分裂繁殖;酵母菌在环境条件优越时,以出芽生殖为主;霉菌的无性生殖方式—孢子生殖;病毒—①在被寄生的活细胞中,利用寄主的成分,合成蛋白质和核酸、复制出新个体;②应结合导致非典型肺炎的“冠状病毒”,增加逆转录病毒的介绍。导致非典型肺炎的“冠状病毒”就是RNA逆转录病毒。 (4)生态位(此词可不出现) 病毒—均专性寄生;酵母菌—腐生;乳酸菌—腐生;硝化细菌和蓝藻—生产者;根瘤菌—某些豆科植物根部的共生菌。 (5)新陈代谢类型 学生对于某种具体生物新陈代谢类型的混淆,皆由于对新陈代谢类型的系列概念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条理不清所致。 病毒属非细胞结构的生物,其本身无新陈代谢。因为病毒自身没有独立的代谢与能量转化系统。 第2题: 本题的题干未提供任何“情境”,题目所列四选项之间也无任何联系。此种选择题是近年高考常出现的题型之一。 考生对于本题的B、D项已经不是问题。 (1)A项试图给考生两个信息:①核膜也是细胞膜系统的一部分,它具有膜的共性;②由于核膜孔的存在,构成了某些大分子物质的运输孔道(如RNA、蛋白质分子、甚至核体的大小亚基)。核膜孔对于物质的通过也是有选择、有控制的。 (2)C项试图给考生“补”一点细胞质遗传。 细胞质遗传属于教材中的“边缘”知识,很难讲其是否超纲。我们认为应当至少给学生两点: ①任何一个个体的细胞质基本上都来自于母方。(可结合卵细胞的形成、精卵结合的扫描电镜照片,让学生形成此认识) ②细胞质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的突出特点—母系遗传。 第3题: 通过此题,要考生掌握研究、验证动物激素功能的实验方法。 第4题: 通过此题,要检测考生是否熟练地掌握了各种类型的遗传系谱的特点。对于疑似含糊的同学,应启发其将疑点暴露出来。 第5题: 常见习题。分析略。 第23题: 2003年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了《生态环境调查》为考试范围,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通过本题的练习、讲评、讨论过程,同学们应当了解“调查研究”的一般工作程序及每个环节包含的内容。 调查研究工作一般包括以下环节: (1)课题的选择与论证—包括选择课题和论证选题的理由。 (2)制订研究或调查方案—包括调查的对象、方法和调查工作的计划。 (3)研究或调查的过程—包括获取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的过程。有些数据还要进行处理(如求平均值、将数据转变成图表等)。 (4)成果形式—论文或调查报告。 (5)交流与答辩。 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只能来自于调查研究的“过程”,而我们已经无法让学生再经历这样的过程了。但是,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希望老师们借助此题,调动起同学们的研讨热情,请大家充分参与,亲身体验调查研究的“过程”。 再次地忠告:仅靠做此题、讲此题,学生绝不可能获得我们期望的能力! 第24题: 通过本题,试图给考生这样的导向:高考试卷中的大部分分数,需要凭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甚至是准确地记忆去获得的。 (1)请让同学们当堂默写教材中的4个方程式,看看有多少同学不能通过。只有熟练地掌握方程式,才能够进行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的定量计算。 (2)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育秧是水稻栽培中的重要环节。育秧成败的关键是能否防止烂秧。因此,在育秧工作中要求“秧床”的床面必须略高于水面(参见插图)。这样,即能保证秧苗的水分供应,又能保证秧苗的氧气供应,从而防止烂秧的发生。在种子萌发过程和秧苗生长初期,一旦水面没过秧床,则极易发生烂秧。 水稻属于“挺水”植物,此类植物(如莲、芦苇等)均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教材中的相应表述没有错误,但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水稻的根仅仅是相对于陆生植物的根而言“比较能够适应无氧呼吸”,并不能理解为水稻的根适应于无氧呼吸方式。 (3)计算有氧呼吸过程消耗葡萄糖量的算术式: 如下列反应式所示,呼吸作用释放CO2量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部分。 有氧呼吸中,O2 ︰CO2 = 1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