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大纲2.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煤矿开采技术专业
毕业设计大纲
XX煤矿开采方案设计
前 言
简述编制开采设计的依据、主要技术原则,对设计煤矿的简要概述。
第一章 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第一节 矿区概况
矿区或矿井的位置与交通:矿区或矿井所属省(市)县,位置之经、纬度,距大城市、铁路车站的距离。附近的铁路、公路、河流航运等情况。
井田地形、地势:属平原或盆地或丘陵地形,区域内的地势,主要山脉、河流、湖泊、水库分布,井田内的地面标高及标高差,河流之流量、流速以及历年最高洪水位。
气候、温度、雨量、雨季、旱季、风向和风速、结冰期、冻土深度和地震。
煤田开发历史,矿区内现有生产矿井、基建矿井及小窑分布,小窑开采范围。
矿井附近的厂矿企业和农业情况。
水源、电源、劳动力及建筑材料的来源。
第二节 井田地质特征
井田内的地层情况:按地层沉积顺序(由老至新)叙述地层的地质时代、厚度、岩性及其走向和倾斜的变化,煤层层位对比及主要标志层。
井田及其附近的主要地质构造:各断层、褶曲的性质、产状及其对煤层的影响。
煤层及其顶底板岩石特征:煤系地层内所含煤层数目,可采煤层数目,煤层走向、倾向、倾角、煤层厚度、层间距离、煤层结构,煤层露头深度和风化带深度,薄煤带的分布和火成岩侵入情况,煤层的顶底板岩石性质、厚度和特征。
水文地质特征:地表水、潜水的特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及对开采的影响,各含水层的特征及对开采的影响,预计矿井建设和生产期间的正常涌水量及最大涌水量。
沼气、煤尘与自燃。
煤质、煤的牌号与用途。
第二章 矿井储量、年产量及服务年限
第一节 井田境界
井田四周边界和毗邻矿井名称。
井田境界确定的依据,将来是否有扩大的可能性。
井田范围:走向长度、倾斜宽度和井田面积。
第二节 井田储量
矿井工业储量的计算:根据地质报告(精查)提供的“能利用”储量中的A、B、C三级储量进行计算。
矿井设计储量:矿井工业储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境界煤柱和已有的地面建筑物、构筑物需要留设的保护煤柱等永久性煤柱损失量后的储量。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的计算:矿井设计储量减去工业场地保护煤柱、矿井井下主要巷道及上、下山保护煤柱煤量后乘以采区回采率的储量即为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将上述所计算的Z工、Z设、Z可按煤层、开采水平汇总。
井田及第一水平高级储量所占的百分比。
第三节 矿井年产量及服务年限
矿井工作制度:矿井年工作日数、日作业班数,每日净提升时数。
确定矿井合理的年产量与服务年限:当设计任务书未给定井型时,可根据年产量、服务年限和储量的合理关系确定矿井年产量。若已给定年产量,则验算是否合理。
计算水平服务年限。
本章附图、附表:
1、矿井工业储量、矿井设计储量、矿井可采储量汇总表(分煤层、水平及储量级别列出);
2、矿井工业场地安全煤柱计表。
第三章 井田开拓
第一节 概 述
矿区内生产矿井的开拓方式概述及评价。
影响设计矿井开拓方式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井田开拓
应用方案比较法或其它设计方法来选择井田开拓方案。
井田开拓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井田再划分;
2、井筒形式、数目、位置及开采水平的确定;
3、煤层群分组;
4、主要运输大巷和总回风巷的布置及煤层间的联系方式;
5、采区(或盘区)划分及其要素;
6、矿井提升、运输、通风和排水系统;
7、开拓巷道断面和支护形式。
第三节 井筒特征
井筒穿过的表土层和基岩性质,井壁厚度和支护材料的选择。
井筒内的布置与井筒装备:确定主、副井和风井井筒断面及井筒装备。
列出各井筒的特征:井口坐标、深度、断面、形状、材料、壁厚、倾角和提升方位角等。
第四节 井底车场及硐室
井底车场型式的选择。
井底车场轨道线路总平面布置:确定主、副井存在线长度,调车线长度,进行线路联接计算,线路的平面闭合计算。
确定井底车场各硐室的位置、支护材料及特殊技术要求,水仓容量、断面、长度、支护方式。
第五节 开采顺序及采区、采煤工作面的配置
沿井田走向的开采顺序:井田两翼的开采顺序、采区的开采顺序。
沿井田倾斜方向的开采顺序:煤层间、水平间、阶段间、区段间的开采顺序。
保证年产量的同采采区数和采煤工作面数。移交生产及达到设计产量时的采区、工作面分布情况(第一水平煤层配采的正常比例及达到此比例的措施)。
矿井年产量验算。
第四章 采区巷道布置
第一节 概 述
矿区内现有准备方法概述及评价。井田内影响准备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准备方式
设计采区概况位置、边界、范围(采区走向及倾斜长)、可采煤层数及层间距、煤层赋存状态、地质特征及储量。
选择采区准备方式,确定下列重要问题:
1、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区段斜长及区段数目。
3、采区上山布置:位置、数目、倾角、断面和支护形式。
4、区段平巷的布置方式、断面及支护形式。
5、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