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医学遗传学18遗传疾病的诊断.ppt

发布:2017-05-22约2.59千字共4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八章 遗传疾病的诊断 遗传病诊断是一项复杂、需要多学科密切配合的工作。 遗传病诊断包括常规诊断、特殊诊断 临床上遗传病诊断包括 临症诊断 症状前诊断 出生前诊断 植入前诊断 第一节 临症诊断 临症诊断:(symptomatic diagnosis) 根据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确诊并判断遗传方式,是遗传病诊断的主要内容。 一、病史、症状和体征 二、家系分析 三、细胞遗传学检查 四、生化检查 一、病史、症状和体征 一、病史、症状和体征 (一)病史采集 家族史 婚姻史 生育史 (二)症状与体症 二、家系分析 三 细胞遗传学检查 染色体检查的指征: 1.明显的生长发育异常、多发畸形、智力低下者 2.多发性流产和不育的夫妇 3.性腺及外生殖器发育异常者 4.原发闭经者 5.高龄孕妇 6.已经生有染色体异常患儿的夫妇 7.身材高大,性情粗暴的男性 8.恶性血液病患者 9.长期接受X射线、电离辐射的人员 三 细胞遗传学检查 染色体原位杂交:应用标记的DNA片段与玻片标本上的细胞、染色体,以及间期的DNA或RNA杂交,研究核酸片段的位置、相互关系的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Fish):用生物素、地高辛等标记探针,原位杂交后,用荧光染料标记的生物素亲和蛋白、抗亲和蛋白的抗体进行免疫检测和杂交信号放大,使探针杂交的区域发出荧光。 四、生化检查 生化检查:是遗传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主要是对由于基因突变所引起的酶和蛋白质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对单基因病和先天性代谢病进行诊断,包括一般的临床生化检验和针对遗传病的特异检查 第二节 出生前诊断 出生前诊断(产前诊断):采用羊膜穿刺或绒毛取样等技术,对羊水、羊水细胞和绒毛进行遗传学检验,对胎儿的染色体、基因进行分析诊断,是预防遗传病患儿出生的有效手段。 一、产前诊断的对象 ①夫妇之一有染色体畸变,特别是平衡易位携带者,或者夫妇染色体正常,但出生过染色体异常的患儿的夫妇 ②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 ③夫妇之一有开放性神经管畸形,或出生过这种畸形患儿的夫妇 一、产前诊断的对象 ④夫妇之一有先天性代谢缺陷,或出生过这种患儿的夫妇 ⑤X连锁遗传病基因携带者孕妇 ⑥原因不明的习惯性流产的孕妇; ⑦羊水过多的孕妇; ⑧夫妇之一有致畸因素接触史的孕妇; ⑨具有遗传病家族史,又系近亲婚配的孕妇。 二、出生前诊断方法 B超 羊膜穿刺法 二、出生前诊断方法 绒毛取样法 二、出生前诊断方法 脐带穿刺 胎儿镜检查 孕妇外周血胎儿细胞富集 植入前诊断 第三节 基因诊断 分子诊断(基因诊断):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DNA或RNA)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从而作出临床诊断的技术。 一、基因诊断的主要技术方法 (一)核酸分子杂交  1.斑点印迹杂交 2.原位杂交  3.PCR-ASO 4.基因芯片技术 (二)其它常用的技术 (1)PCR-RFLP (2) PCR-SSCP (3)RT-PCR (4) Western印迹技术 核酸杂交 DNA变性:DNA分子由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的现象 DNA复性:变性的两条单链恢复双螺旋结构的现象,可发生在同源双链间,也可发生在非同源两条链间 核酸分子杂交:应用核酸分子的变性和复性的性质,使来源不同的DNA(或RNA)片段,严格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杂交双链分子 聚合酶链反应 PCR-ASO 基因探针(probe):一段与目的基因或DNA片段互补的特异的单链核苷酸序列 ASO: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 正常探针:一种与正常基因序列完全一致,能与 之稳定杂交; 异常探针:另一种与异常序列完全一致,能与突 变序列稳定杂交 基因芯片技术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简称限制酶或内切酶,能特异地识别和切割特 异的核苷酸序列 限制酶能识别和切割通常为4~6个核苷酸回文 序列,限制性位点或切点 切割方式: 交错切割 产生粘性末端 水平切割 产生平齐末端 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由于DNA序列的差异,造成了内切酶位点的变化,或是新的酶切位点的产生;或是原酶切位点的消失等,酶切后,所产生的片段长度发生变化。 PCR-RFLP 是将聚合酶链反应与RFLP方法结合的一种检测技术。 该方法包括:PCR、酶切、电泳 PCR-SSCP 二、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