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南中学2011年高三高考考前辅导[历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东南中学2011届高三历史考前辅导
一、“长期热点”:会议
1.中国共产党的会议:
①中共一大(时间:1921年7月23日。上海。内容:确定奋斗目标与党的中心任务。意义:“一大”宣告中共诞生,是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②遵义会议(1935.内容:军事上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的正确主张;意义:结束左倾统治,确立正确领导;独立解决问题,走向成熟标志;生死攸关转折)。
③中共七大;1945年,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④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内容:转移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
⑤中共八大(1956年。内容:指出主要矛盾——先进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提出总任务——由农业国变工业国;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⑥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内容:思想——确定指导方针;政治——停止斗争为纲;重心转到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组织——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冤假错案。意义:深远意义转折;改革开放开端;进入建设新期;路线思想形成;形成二代集体。)
⑦中共十二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⑧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⑨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⑩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中国国民党的会议:
中国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广州。内容: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意义:两个“标志”一个“促进”——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
3.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秋,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年9月。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5.国际会议:
①日内瓦会议(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
②万隆会议(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二、重大社会热点问题
热点一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知识链接
1.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建设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美国独立战争后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
(3)德意志的统一,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4)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2.近代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1)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
(2)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1)新中国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临时宪法;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推行“依法治国”战略,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3)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践踏与破坏。
热点二 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知识链接
1.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
孔子、孟子思想:孔子主张“德政爱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
2.近代资产阶级的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孙中山一生奋斗的根本目标。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生主义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也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职责。
4.国外重要民生措施和政策
(1)罗斯福新政:在社会福利方面,政府加强救济工作,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
(2)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福利国家政策。
热点三 三农问题
知识链接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精耕细作
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种主要的耕作方式。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是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
2.建国后土地政策的调整
我国从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1958年发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其中,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