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复习题A.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A
一、概念
1.毒物
2.危害性
3.半数致死量
4.微核
1. 正常情况下,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中微核的检出率小鼠为 左右,大鼠为 左右。如遇致突变物质,微核的检出率可显著增加。
2. 口服降血糖药物最重要的毒性作用是 。
3. 皮肤致敏实验的三种方法是: ;② ; ③ 。
4. 突变可分为和其结果可造成细胞/机体的死亡,或细胞/机体结构形态/功能的改变。
(ALD) 是介于 与 之间的剂量。
三、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不用改正
1. 所有中草药均安全、无毒副作用,可放心使用。
2.恢复期观察长期毒性作用带比值愈大,表明引起长期毒性中毒的可能性愈反之,比值愈小,引起长期毒性中毒的可能性愈,而引起急性中毒危险性则相对较。卤素有强烈的吸光子效应。在药物结构中增加卤素就会使分子的极化程度增加,更容易与酶系统结合使毒性增强。药物致敏作用的特点剂量水平的选择应是以测定 LD50 及剂量—反应曲线的斜率为目的。
1. 急性毒作用带及其意义
2. 制定GLP的目的恢复期观察
6. 解热镇痛药对肾脏毒性作用的作用机制
五、论述
药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一般规律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A答案
一、概念
1.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的剂量给予时可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都是毒物。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 50%死亡所需的剂量微核:骨髓细胞经致突变物作用,其染色体可发生畸变。其断裂的碎片在分裂间期留在子代细胞内形成规则的一个或几个圆形或椭圆形结构的小块物质,由于它比普通细胞核小,故称之为微核(micronucleus)。观察骨髓细胞中的微核率,有助于检验药物是否具有致突变作用。
1.正常情况下,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中微核的检出率小鼠为4‰左右,大鼠为2‰左右。如遇致突变物质,微核的检出率可显著增加。
2.口服降血糖药物最重要的毒性作用是低血糖反应。
3.皮肤致敏实验的三种方法是:①局部封闭涂皮法(致敏);②皮内法(致敏);③皮内和涂皮相结合的方法。
4.突变可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其结果可造成细胞/机体的死亡,或细胞/机体结构形态/功能的改变。
(ALD)是介于最小致死量与最大非致死量之间的剂量。
三、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不用改正
1.所有中草药均安全、无毒副作用,可放心使用。(×)
(一般人认为服用中草药安全、无毒副作用,实则有些中草药因服用超量或在禁忌情况下应用,可对肝、肾及消化道等脏器产生损害。)恢复期观察长期毒性作用带比值愈大,表明引起长期毒性中毒的可能性愈反之,比值愈小,引起长期毒性中毒的可能性愈,而引起急性中毒危险性则相对较。卤素有强烈的吸光子效应。在药物结构中增加卤素就会使分子的极化程度增加,更容易与酶系统结合使毒性增强。药物致敏作用的特点剂量水平的选择应是以测定LD50及剂量—反应曲线的斜率为目的。
1.急性毒作用带及其意义
答:急性毒作用带(Zac)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剂量)的比值来表示。 此值愈大,则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可能引起死亡的剂量(以LD50表示)的差距就愈大,此种药物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就愈小反之,比值愈小,则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就愈大。制定GLP的目的?
答:制定GLP规范的目的是提高药品非临床研究的质量,确保实验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保证人民用药安全。
恢复期观察
答:是指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之比值,其公式为:TI=LD50/ED50。 TI值越大,表示该药物在发挥其治疗作用时所承担的风险(危险性)越小,一般认为TI大于3的药物才可能具有实用意义。目前用于临床的药物,其TI值大多大于10。
6.解热镇痛药对肾脏毒性作用的作用机制
答:①解热镇痛药或其代谢产物从肾脏排出时,引起肾内小血管、肾小管、肾间质的慢性损害。②抑制PGE2的产生,导致髓质血管收缩,使间质细胞缺血。
五、论述
药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一般规律:
(1) 氧的吸收、运输和利用受到抑制:氧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有些物质对机体的毒性作用的产生是由于干扰了机体的需氧生理过程所致。如一些刺激性的气体 ( 氮芥子气等 ) 吸入后可造成肺水肿使肺泡的气体交换功能受阻一氧化碳由于极易与具有携氧能力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能力能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生成量过多的一些物质 ( 如芳香、偶氮化合物等 )造成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再生跟不上同样亦可使血液输氧能力明显降低表面活性剂和的衍生物,能加剧红细胞的破坏而溶血使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的能力。抑制酶系统活性而产生损害作用进入机体内的药物,有些对酶系统具有直接作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