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出师表》知识梳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文言知识梳理
一、背景常识。
“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记载了这段佳话。陈寿,西晋史学,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它以记言为主,集中体现了古代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二、字词归类。
1.生字识记。
好(hào)为??????? 乐(yuè)毅????? 诣(yì)?????? 屏(bǐnɡ)人???
度(duó)德量力??? 存恤(xù)?????? 胄(zhòu)???? 箪(dān)食(sì)
1.亮躬耕陇亩。( 亲自 ) 2.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常常 )
3.谓为信然。 (说 ) ( 确实这样)4.此人可就见,. ( 接近\趋向 )
5将军宜枉驾顾之。 (委屈 ) ( 拜访 ) 6.凡三往,乃见 ( 总共 )( 才 )
7.遂用猖獗 ( 因此 )( 失败)
8.然志犹未已 (但是 )( 还\仍)( 止 )9.先主器之( 器重 )
10.先主遂诣亮。(于是\就 )(拜访)11.孤不度德量力。(估计)( 衡量)
12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 伸张正义 )(在)13不可胜数。(尽 )
14.抑亦人谋也( 而且 )(也是 )15.此贤能为之用( 被 )( 任用 )
16.利尽南海(物资)(全部取得 )17.诚不可与争锋。( 确实)(争强\争胜 )
18.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 )(用来)(资助\给予)19. .此用武之国 ( 用兵之地 )
20.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兴旺富裕)(爱抚)21.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 )(归附 )
22.刘璋暗弱(昏庸懦弱 )23.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率领 )
24.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亲自 )25.箪食壶浆以迎将军(用箪盛)(用壶装 )
26.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果真)(这样)27..因屏人。( 命人退避 )
2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 )29.总揽英雄(招致 )
30.汉室倾颓(崩溃 ) 31.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 )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 常常把自己和管中乐毅相比,当时的人不同意这种比法(说法)。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这个人只可以上门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3.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就想在天下伸张正义。
4.将军宜枉驾顾之。 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5.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但是缺乏智谋方法,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6.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任用。
7.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
8.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荆州北面占据汉水中下游一带,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
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意图吗?
10.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百姓谁敢不用箪盛饭,用壶装浆来欢迎将军呢?
五、内容理解。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入胜。写诸葛亮自比管、乐,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也记述了诸葛亮胸怀大志,不同于芸芸众生。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写出了诸葛亮决不屈身俯就的品质和至高无上的尊严,为刘备屈身亲往隆中求见诸葛亮作了铺垫。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4. 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 诸葛亮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解释划线的词语
崩殂 死(皇帝)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实在;时
盖追先帝殊遇 原来是;优待,厚遇 以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 发扬扩大 陟罚臧否 善恶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显示;治 引喻失义 譬喻、称引;适宜、恰当
以遗陛下 给予 悉以咨之 都;询问
亲贤臣,远小人 亲近;疏远 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躬耕 亲自 猥自枉屈 降低身份
卑鄙: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性行淑 均 善;平
二十有一年 通“又”,表余数 夙夜忧叹 早 晚
深入不毛 不长草(的地方) 庶竭驽钝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