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苜蓿的最佳播种时间及播种量2.doc

发布:2017-06-05约2.44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苜蓿的最佳播种时间及播种量 7.播种前准备工作 土壤耕作是苜蓿种植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苜蓿的出苗率和整齐度。在土壤耕作过程中,通过机械作用可以改变耕作层土壤的屋里状况,使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得到改善,为苜蓿的播种、出苗以及将来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土壤耕作可以把已丧失结构的上层土壤翻下去,把下层具有较好结构的土壤翻上来,同时也可以将原始植物、田间杂草以及带菌体和害虫掩埋起来,从而减少对苜蓿植株的危害。按照耕作顺序,一般应采取一下土壤耕作措施。 犁地:也称翻地、耕地。这是一项最为基础和极为重要的耕作措施,它对土壤的作用和影响最大,也直接影响到以后几项耕作措施的实施。 苜蓿为多年生、直根系植物,根系入土深。因此,一般要求耕地的深度以深一些为好。深耕有以下几点好处: 1)可以疏松下层土壤,使土壤含水部位下移,扩大了土壤的容水量,也就是增加了土壤的底墒。 2)能促进苜蓿根系的发育,扩大植物根部的营养面积。 3)加强了土壤的透气性,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能力,从而提高了土壤中的有效养分。 4)有利于消灭田间杂草的病虫害。 5)可以把施在土壤上层的肥料翻到土壤底层,有利于逐步熟化下层土壤。 耕地的深度取决于当地的土壤的特点以及所选地块的具体情况。土层深厚的地方宜深翻,土层浅薄的地方则不宜太深;土质粘重时可以深翻,土质疏松或沙化比较重的地方就应深一些耕翻。如所选地块为生荒地,一般要求翻深到30厘米一下,同时要翻转彻底,覆盖严密,以利于彻底消灭原始植被;如所选地块为熟地时,耕深应控制在20厘米左右比较适宜。 耙地:要在耕地的基础上进行,是对土壤表面进行处理的主要耕作措施之一。耙地的主要作用是平整地面、耙碎土块、疏松表土以及轻微镇压。耙地用的主要工具有圆盘耙、钉齿耙。因各地的自然状况和土壤状况不同,所选的工具和耙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在开荒前,尤其是在植被繁茂,植物根系十分发达的地区,为了破除土壤表层板结、减少耕地时的阻力,达到较好的翻地效果,就需用重型圆盘耙耙一次。在粘重的土壤上,为了达到碎土和平地的目的,也宜采用重型圆盘耙。有时为了除去土壤中一些草的根茎,也需用钉齿耙。耕地同时也可以起到保墒的作用。在出苗以前,当土壤板结时也可以用钉齿耙耙一次,已破除地表板结,利于幼苗出土。 耙地的方式很多,主要有横耙、顺耙、对角耙等,在生产中各种方式均可采用。横耙的碎土和平地作用较大,采用的也较多。但应注意的是在翻后的第一遍耙地时,尤其是新开垦的土地宜采用顺耙,以避免垡片翻转,使原始植被重新露出地表。耙地的次数决定于耙后土地的质量,一般应耙两次以上。耕地的深度应由深到浅,即第一遍要耙深、耙透,以免土块在土层中形成大的空隙,使水分供应中断,幼苗产生“吊死”的现象。 镇压:可以使表土变紧,或在耕层的一定深度形成紧实的间隔层。同时,镇压还能起到平整地面、压碎土块以及保墒的作用。 苜蓿为小粒种子,苗期生长缓慢,因此在播前播后都需要镇压。尤其在北方干旱地区,播后镇压对促进种子的萌发非常有效。 8.苜蓿的最佳播种时间 能否掌握最适宜的播种时间,将直接影响到苜蓿的出苗率、保苗率,也是苜蓿地建植成功与否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在生产实践中,为了保证良好的播种质量,必须根据苜蓿种子萌发时对水分和热量条件的要求以及当地的气温、土壤含水量、苜蓿的利用方式等,来选择最适宜的播种时期。苜蓿种子萌发最适宜的土壤温度为10-25℃,最适的田间土壤含水量为75%-80%。 苜蓿的播种期一般分为春播、夏播、秋播。播种时期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温度、水分、杂草危害程度、利用目的、现有的条件等。在诸多因素中,水分是决定性的条件,在有灌溉条件的地方,采用春播、夏播、秋播均可以。在我国北方地区,春季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在这个季节播种不利于出苗和保苗,而且春播时杂草很容易对苜蓿的幼苗产生危害。而夏季降雨较多,而且此时气温升高,雨热同季,非常有利于种子的萌发以及幼苗的生长。也就是说,在6月中旬到7月底为北方地区苜蓿的最佳播种期。在寒冷地区,为了保证苜蓿在播种当年能够安全越冬,播种时间一般最迟不能超过初霜前的40天。在无灌溉条件的盐碱地种植苜蓿时,更需要注意掌握好播种时间。盐碱地的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春季,土壤中的盐分多分布于靠上的浅土层中,而在秋季则向深层土壤中移动,春季播种后如果遇雨并再经烈日曝晒,土壤表面极易形成坚硬的板结层,使苜蓿出苗困难。因此,在盐碱土地上播种苜蓿的时间最好选择在夏末秋初,这时候雨季刚过,土壤中的盐分被淋洗下去,而且土壤的水分含量也较充足,非常有利于出苗,保苗率也较高。 9.苜蓿的播种量 苜蓿播种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苗侧长势、草丛的密度以及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在播种时必须计算好播种量,做到合理密植。影响播种量的因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