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应力的工程地质研究.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地应力的工程地质研究
第三章 地应力的工程地质研究
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
我国目前地应力最大、埋深最深的隧道
岩爆造成损害细部
岩块嵌入水管表面
电缆被高速抛出的岩块割断 ( 实验结果表明:岩石弹射速度50m/s)
本章主要内容:
3.1 地应力的种类;
3.2 我国地应力场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
3.3 地应力研究的工程意义;
3.4 地应力工程地质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3.1 地应力的种类
3.1.1 岩体应力的分类
按成因,可分为:
天然应力和初始应力 (virginal stress )
自重应力(gravitational stress )
构造应力(tectonic stress )
活动的(active tectonic stress )
剩余的(residual tectonic stress )
变异及残余应力(altered and residual stress )
感生应力(induced stress )
3.1.2 岩体应力的一些基本概念
地壳岩体内的天然应力状态,是指未经人为扰
动的,主要是在重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作用
下,有时也在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等
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应力状态,常称为天然应力或初
始应力。
人类从事工程活动,在岩体天然应力场内,因
挖除部分岩体或增加结构面而引起的应力,称为感
生应力。
1.自重应力:
由岩体自重产生的应力为自重应力。
在地表近水平的情况下,重力场在岩体内的某一任
意类形成相当于上覆岩层重量的垂直正应力 σz。
σz= γh
(r为岩石的容重;h为该点的埋深.)
由于泊松效应(即侧向膨胀)造成水平正应力
σx= σy= λσz
(λ称为岩体的侧压力系数。)
λ=v/(1-v) ,v为泊松比,λ=0.25~0.43,
v=0.2~0.3 , 砼λ=1/6 ,深部淤泥v=0.5 ,λ=1
特点:
①随h的增大而增大;
② σz>σx ,σy;
③普遍存在。
2.构造应力
岩石圈运动在岩体内形成的应力称为构造应力。
构造应力又可称为活动构造应力和剩余构造应力。
活动构造应力,即狭义的地应力,是地壳内现在
正在积累的能够导致岩石变形和破裂的应力。
剩余的构造应力是古构造运动残留下来的应力。
无理论计算方法,仅依靠实测(现状):
应力恢复法、应力解除法、水压致裂法。
3.变异及残余应力
变异应力: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的侵
入等引起的应力。具体来说是岩体的物理状态、化
学性质或赋存条件的变化引起的,通常只具有局部
意义,可统称为变异应力。
残余应力:承载岩体遭受卸荷或部分卸荷时,
岩体中某些组分的膨胀回弹趋势部分地受到其他组
分的约束,于是就在岩体结构内形成残余的拉、压
应力自相平衡的应力系统,此即残余应力。
3.1.3 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类型
目前有三种观点:
⑴由瑞士地质学家海姆于1905-1912年提出的,他以岩
体具有蠕变的性能为依据,认为地壳岩体任一类的应
力都是各向相等的,均等于上覆岩层的自重,即:
σ=σ =σ =rh,称为“静水应力式”分布观点。
x y v
⑵垂直应力为主的观点
基于弹性理论提出的,认为岩体内的应力主要是
重力场作用下形成的自重应力。
⑶水平应力为主的观点
近年来,大量的震源机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