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教人物宣传片切勿失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党教人物宣传片切勿失真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底线,也是党教片的生命。对于党教片而言,真实是指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在党教宣传片中,党教人物片与其他艺术作品相比,在真实性上要求更为严苛,来不得半点虚构,只有真实的人物典型才具有持久的感召力。党教人物宣传一旦失真,不仅会严重损害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声誉,甚至会对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起到反作用。因此,党教人物宣传必须保证真实,无论是新闻人物还是史料人物,都应杜绝任何事件与情节的虚构,这不仅是对观众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的负责。然而,在目前的党教人物片的摄制中,却有不少创作者时不时地犯下失真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故事情节失真
导致故事情节失真的主要原因是采访者调查走访不深入,甚至闭门造车;为突出人物典型性,在故事情节上出现人为“贴金”和“拔高”
有的党教人物宣传片为了帮主人公“贴金”,把过去发生的事写成现在发生的,把众人努力的成果说成是个人的成绩,把别人做的事说成是某个人做的。比如,有一部宣传某敬老院院长关爱老人的专题片,创作者为了突出主人公事迹,特意安排了一场院长为老人洗脚的“戏码”。而据敬老院老人反映,该院长从来没帮任何一位老人洗过脚。这种人为的“贴金”不仅不会使主人公脸上有光,反而会影响人物的塑造
有的片子是出于“好意”,为“拔高”人物形象杜撰情节。某宣传片在描写邓小平下放江西期间时加上了这样一句话:“邓小平有八级钳工的水平。”而据曾与邓小平一起干活的工人余克钧回忆说:“刚开始,邓小平用的锯条断得很厉害。到后来,他的锯条磨光也不断了,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但是这也没有四五级钳工的水平。不能因为他是伟人就故意拔高,把他说成八级钳工。”
有的片子则是为了突出效果,不顾事实强加细节。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党教片的人物要鲜活生动、有血有肉,细节的刻画不可或缺。但一些强加的采访细节,比如身体不好打吊针的细节,记忆不好记笔记的细节,回家较少将家人照片藏怀里的细节等,因为是刻意加入,并不是人物的真实日常表现,不仅会造成宣传失真,还会引起被采访者的反感
还有部分情节失实的情况,是源于创作者在采编过程中所获得的原始材料本身失实。创作者对一些道听途说的材料未加甄别,造成了以讹传讹。比如某片中介绍说马某二十多岁就做了学校校长,但实际上是副校长。在采访中,群众习惯于省去“副”字,而直接叫马校长,结果采访者未加甄别,直接在片中将马某“官升一级”
归根到底,情节失真主要还是因为创作者缺乏责任感,没有紧绷真实这根弦,没有将采访活动真正地摆进去、融合好,导演过重,记录失实,最终的结果就是没有做到全面、准确地采访和刻画人物。笔者认为,作为创作者,一定要走进人物的真实生活,与采访对象多沟通、多交流,对看到的、听到的以及内心体验到的,都要由表及里地过滤筛选,去伪存真,决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拍摄画面失真
拍摄纪录片一直存在先有解说词还是先有画面的争议。而在实际拍摄中,为了加强画面的感染力,一些拍摄者会采用场景再现的办法,按照事先设计的脚本对人物进行现场导拍,但由于片面追求画面叙述的完整性,部分拍摄就会出现过分导拍甚至摆拍的现象,轻者造成画面不自然,重者就必然导致画面失真
摆拍,就是拍摄者根据自己的设想设计一定的情节和环境,让被摄主体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表演”。在六七十年代,摆拍之风盛行。新时期开始后,思想战线尊重实事求是,开始贬低摆拍,乃至几乎完全否定。而在功利意识盛行的今天,摆拍又开始大行其道。一些摆拍者为了追求画面效果,让剧团演员代替农民装模作样看书读报,让先进典型雨天到田里锄草、晴天在灯下看书,甚至让主人公再摔一次、让死人再葬一次。这些不顾逻辑和现实常理的情节想当然的导拍和摆拍,为求感人采取的画面造假,不仅经不起推敲,还会让典型人物的行为显得莫名奇妙,让观众产生强烈的违和感
在党教片人物宣传中,过去那种带着脚本去拍摄人物的摄制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宣传要求,而以被采访者讲述的方式来呈现的党教片则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因此,党教片的拍摄必须与时俱进。为避免画面失真的情况,创作者应尽量采取纪实的方式来拍摄,避免摆拍,力求抓拍真实现场,抢抓生动细节,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得,让人物自然地走进观众视野,坚决避免充当采访现场的指挥者
人物情感失真
党教人物片的最大特征是宣传党员的高尚品格和先进事迹。然而,由于选题雷同,事迹大同小异,加上多年来“高大全”的宣传模式,导致一些党教人物典型慢慢脱离生活,让人腻烦生厌,甚至感觉假大空。最为严重的,就是拍摄者过分仰视,使主人公的情感得不到真实展现
只要是人,就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就要有柴米油盐爱恨情仇的烦恼,那些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一丝缺点的圣人形象,不是我们身边的鲜活的人物。一些人物往往被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