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生态景观为资本的新加坡城治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社區景觀與空間藝術-5另一種全球化城市打造:以城市生態景觀為資本的新加坡城市治理 新加坡的城市印象 花園城市的規劃理念 從花園城市轉變為「花園中的城市」 從多元觀點思考城市生態景觀 跳脫花園迷思,生態景觀是城市發展的重要策略 授課教師:梁佳美 授課日期:2013/10/24 新加坡的城市印象 1.城市國家的印象 新加坡作為一個城市國家 國土面積:692.7平方公里 全國總人口:518萬 都市化程度高,平均密度更甚於香港 高度綠化的成果,人民平均每人享有:7.99平方公尺 (台北市每人享有5.16平方公尺; 香港人平均每人享有0.5-1平方公尺) 2.城市治理的策略: (1)花園城市的規劃理念 (2)綠色都市主義(Green Urbanism)的城市治理範型 3.新加坡是一個中央極權統治的國家 綠化之所以能有效推動,主要來自於 (1)土地利用政策 (2)住房問題 81%的人口目前居住在政府興建的公共房屋中 19%居住在私人市場興建的高價位住宅 一、霍華德(Howard,1850-1928) 《明日的花園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1898)》 1.霍華德的城市規劃理念 (1)鼓勵遷居到新市鎮 將單純的公司城鎮 (company Town)觀念轉化成普遍的移居 運動,使得擁擠的十九世紀城市內的人口與產業,有計畫地 自城市或城市內的市中心區遷到郊外,遷到郊外的工廠外圍 建立起新的市鎮,使工作與生活皆併入合乎健康條件的環境 中。 (2)深受到1884年經濟學家Marshall的影響(馬歇爾認為: 霍華德認為許多產業可自由設在勞工來源方便的任何區位, 但是,其結果則是整個社會將為健康不佳與住宅品質不良而 付出代價,並且這個代價遠高於另建一個新的模範社區), 發明新市鎮構想,以解決都市內的既有問題。 花園城市的規劃理念 * (3)「三角磁鐵(three magnets)」 理論強調:都市與鄉村這二者間,存在 著密不可分的好處與壞處。 都市的優點是能提供就業,以及各 種服務設施,缺點則是對於大自然的破 壞。相反地,鄉村有很好的生活環境, 卻少了就業機會與其他各種服務設施。 所以,霍華德認為新型態的遷移是 必須藉由「可及性」來結合城市的優點 ,透過「環境」來結合鄉村的優點;並 且,藉著有計畫的疏散勞工和提供足夠 的工作場所,即可將都會區的優點轉移 至新的城鎮聚落裡。 (4)「鄰里單元」觀念的雛形:將城 鎮人口每五千人分為一區,每區內各有 店鋪、學校與其他服務設施,此即為鄰 里單元的初步雛形。而,這樣的觀念, 可以讓家庭主婦與學生,從自己的住家 隨意以步行的方式走到社區內任何一項 公共設施地點。 * (5)新市鎮的開發與綠帶保留比例的控制 通常會設置在舊有城市的通勤範圍外, 規模較小,人數以不超過30,000人為限, 新鎮的外圍,必須由大片的綠帶所環繞, 並且要讓新鎮的每一個居民都能很容易到 達這片腹地廣大得綠帶區域。 在新市鎮建築物與公共設施的開發上, 與大片綠帶的配比,是以1/6與5/6的差異 強調綠帶留設的重要性。 (6)霍華德強調高密度住宅: 每公頃可容納37戶(80至90人)。 (7)新市鎮應為一種多核心市鎮開發型態 強調新市鎮發展到一定規模後,就應停 止發展,而超過的部分,應由附近其他新 興的新市鎮來吸收。而市鎮聚落的核心應 採密集的成長與擴大,並逐漸成為多核心 的城鎮綜合區,與鄉間大片開放綠地相對 應。霍華德稱這樣多核心的新市鎮為「社 會市(the social city)」。 * 新加坡的花園城市規劃理念 1.提出環狀概念,保留國土中央近 3000多公頃雨林區作為集水保護 區 2.全國共有22個新市鎮,上萬棟公 共住宅環繞著中央保護區,除了 水平的綠化工作;近年來也積極 地推動垂直綠化工作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