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精华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积极性: 继承了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局限性: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主张改革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这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因为“只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3.结局: 19世纪末,洋务思想与触及封建制度“体”“本”的更具现代意识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最终被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 【典题例证】(2013·福建文综·T18)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美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时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 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解析】选A。注意“1900年”这个中国近代化探索已经在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全面展开的时间信息,再结合美国媒体对中国人评论中的关键信息的变化“死气沉沉”→“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说明西方人对中国人思想近代化、顺应时代潮流的肯定。 【史料链接】“中体西用”思想 中国文武制度迥异外洋獉狉之俗,所以郅治国邦,固丕基于勿坏者,固自有在①。必谓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②,臣亦不存此方隅之见,顾经国方略有全体偏端,有本有末,如疾方亟,不得不治标,非谓培补修养之方,即在是也③。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 【解读】本材料描述了李鸿章的“中体西用”思想,具体解读如下: (1)由史料信息①可以看出李鸿章认为中国的国情和西方不同。中国治国的根本制度不变,就不会灭亡。 (2)由史料信息②可以看出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一些机器制造之术改变危弱局面。 (3)由史料信息③可以看出洋务派认为经国方略要有本有末。学习西方机器制造之术是末,就如同人生病了需要补养一样。 二、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民主主义者对待孔子和儒学态度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1)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以儒学的形式进行宣传,使二者统一。 (2)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孔子进行绝对否定,加以批判,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原因: (1)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仍有很强大的力量,康有为等借用孔子的名义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与资产阶级上层的两面性及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2)新文化运动时期,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古复辟的政治目的,使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与辛亥革命后的思想潮流及陈独秀等人的学说、经历有关。 【典题例证】1916年,易白沙发表《孔子平议》一文,历数孔学四大弊端: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孔子讲学不许商榷问题,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孔子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借口;孔子单重做官,不重谋食,易入民贼牢笼。这说明作者的意图是( ) A.抨击迷信思想 B.痛斥君主专制 C.倡导科学精神 D.回击复古逆流 【解析】选D。材料反映作者对孔子的猛烈批判。结合时间可知是新文化运动期间。1915年,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为其专制奠定舆论基础,故作者批判孔子主要是回击复古逆流。 【史料链接】新文化运动对待儒学及西方文化的态度 “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妄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迄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①,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②,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③!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1916年) 【解读】本材料描述了陈独秀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具体解读如下: (1)由史料信息①可以看出仿照西方建设新国家、新社会,这是关系到国家生存的根本问题。 (2)由史料信息②可以看出陈独秀所崇尚和宣扬的是“平等人权之新信仰”。 (3)由史料信息③可以看出孔教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这反映了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否定。 高频点1 维新思想 1.(2013·海南单科·T12)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祖宗之法不足守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托古改制 【解析】选D。魏源强调即使是圣王复作,也不舍明代税制而回到唐代税制,强调历史发展的进步,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