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皮肤结构和功能.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皮肤性病学》(dermatovenereology);《皮肤性病学》(dermatovenereology);第一篇 总 论第二篇 皮 肤 病 各 论第三篇 性传播疾病;第一篇 总 论;第一章 皮肤的结构;Embryology of the skin;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总重量:约占体重的16%
总面积:成人皮肤的约1.5m2,新生儿约0.21 m2
厚度: 根据年龄、部位的不同而异
不包括皮下组织,约在0.5 mm~ 4mm之间
表皮的厚度平均约0.1mm,
真皮的厚度是表皮的15~40倍
皮肤表面 皮沟与皮野 真皮纤维束的牵拉形成
皮嵴与指纹 遗传因素决定
皮肤在腔口部位与粘膜相移行;有毛皮肤:被覆身体大部分区域
无毛皮肤
掌跖、指(趾)屈面及其末节伸面、唇红、
乳头、龟头、包皮内侧、小阴唇、大阴唇
内侧、阴蒂等处;第一节 表皮(epidermis)
基底膜带(basement membrane zone,BMZ)
第二节 真皮(dermis)
第三节 皮下组织(subcutaneous tissues)
第四节 皮肤附属器官(appendages of skin)
第五节 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经
;总 述;;;Diagram of Epidermis;表皮的来源:
由外胚层分化而来,属于复层鳞状上皮
表皮的细胞组成:
角质形成细胞
树枝状细胞
黑素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
Merkel细胞;Stem Cell Frequency in Epidermis;Markers to identify interfollicular epidermal stem cell;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 ;1.基底层(stratum basale)
位置: 表皮的最下层
层数: 1层
细胞形态: 一层立方形或圆柱状的细胞,其长轴与基底膜带垂直,胞浆嗜碱性,核位置偏下,呈卵圆形,核仁明显,核分裂相较常见,胞浆内含有从黑素细胞获得的黑素颗粒,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上方
电镜下:基底细胞内可见7nm~8nm的张力细丝
生发层: 基底层细胞不断地增殖产生新的角质形成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有一定的规律性,每天大约有10%的细胞进行核分裂活动,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
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最上层约需14天,再移至角质层表面而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
;2.棘层(stratum spinosum)
位置: 基底层上方
层数: 4~10层
细胞形态: 多角形细胞,核大呈圆形,细胞间桥明显呈棘状,离基底层越远,棘细胞分化越好,趋向扁平
电镜下:胞浆内有许多张力细丝,聚集成束,并附着于桥粒上。棘层上部棘细胞胞浆中有一些直径100nm~300nm的长形有包膜颗粒,称角质小体或Odland小体
;3.颗粒层 (stratum granulosum)
位置: 在棘层之上
层数: 一般为2~4层,在掌跖等部位细胞可厚达10层
细胞形态: 梭形细胞,细胞核和细胞器将在该层内溶解。特征是细胞内可见形态不规则的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
电镜下:角质透明颗粒无包膜,沉积于成束的张力细丝间
;4.透明层(stratum lucidum)
位置:仅见于掌跖,角质层与颗粒层之间
层数: 2~3层
细胞形态: 扁平、境界不清、无核、嗜酸性、紧密相连的细胞
电镜下:胞浆中有较多疏水的蛋白结合磷脂与张力细丝融合在一起,有防止水及电解质通过的屏障作用
;5.角质层 (stratum corneum)
位置: 表皮最外层
层数: 5~20层
细胞形态: 已经死亡的扁平、无核的细胞组成,胞内细胞器结构消失
电镜下:胞浆内充满由张力细丝和均质状物质结合性成的角蛋白。下方角质层细胞间尚可见桥粒,而上方角质层细胞间桥粒消失,易于脱落
;la raison d’etre (brick and mortar model);表皮的分层示意图;表皮分层结构(组织病理HE染色);起源:外胚层神经嵴
数量:约占基底层细胞的10%。
位置: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之间
分布:表皮、毛囊、粘膜等
细胞形态: HE染色胞浆透明,胞核较小,银染色及多巴染色等特染显示有较多的树状突起
电镜下:黑素细胞内见有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