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高考诗歌鉴赏.ppt

发布:2017-11-21约8.81千字共4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7诗歌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宋/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题解】   欧阳修《归田录》云:“(仁宗)嘉祐二年,余与端明(殿学士)韩子华、翰长(翰林学士)王禹玉、侍读(学士)范景仁、龙图(阁学士)梅公仪,同知礼部贡举,辟梅圣俞(尧臣字)为小试官。凡锁院五十日,六人相与唱和,为古律歌诗一百七十余篇,集为三卷。”本诗即作于此时。这次考试对于宋代文风的革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宋史》本传)此次考试,苏轼、苏辙兄弟同时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胜举。欧阳修一生最喜奖拔才士,本诗写出他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他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 【注释】   ①礼部:官署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 贡院:科举时代会试考试之所。      ②紫殿:指京都贡院。一作“紫案”。暖吹:暖风,指春风。      ③席:犹言列坐。古诗百科      ④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      ⑤乡里:犹言“郡县”。先德行:以德行为先。      ⑥列爵:分颁爵位。《尚书·武成》:“列爵惟五”,指公、侯、伯、子、男五等,此处代指官职。公卿:指执政大臣。      ⑦耗:无,尽。      ⑧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王、梅等人。鉴裁:能赏识人才、辨别是非。 【译文】   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答题,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无人喧哗,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郡县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正等待着你们。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赏析】 考试时间是初春时节.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我们不必太当回事。   封建时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国家寄予厚望违法者将置以重刑,轻则充军流放边地,重则杀头,半点也马虎不得。在清朝,主考官在考试期间出行,车后竖铡刀一把.以示自律。     抡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诗正是确切而生动地写出了这种景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翻译】 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 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 明年的今天,你将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题显示出作者给送别的人廓之所做,有资料说范廓之他是辛弃疾的学生,廓之要去参加秋试,辛弃疾写下此词表达对他的良好祝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