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doc

发布:2019-04-22约2.86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作为美术创作与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也备受美术教育界的关注。构建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完善的、重过程、重创新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要关注学生的美术学业成绩,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为依据,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学生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关注他们学习美术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注意对他们学习目的、态度和审美意识的评价,注意对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评价。为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积极地进行了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展开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1.明确教学评价重点,实现评价内容具体化 学生评价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美术学科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它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有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因此,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这样的全面发展不是通过一两节课的学习就能达成的,就一堂课的教学评价而言,则应根据具体的评价目标提出相应具体的评价内容,使评价有所侧重。 从评价目标到评价内容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课题不同,学习的内容就不同;课型不同,学习的重点也不同。针对如写生、绘画创作、工艺制作、艺术欣赏等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课,评价的内容也应该是多种多样而明确具体的,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点地灵活掌握。如果评价内容过于笼统,这样会削弱评价的可操作性并且有可能增加评价结论的不一致性。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标准层次化 以往,儿童美术创作的评价标准是依据20世纪中期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提出的直线型发展模式来制定的。他的学说强调了作品写实程度的高低将决定其美术成就的高低。事实上,经过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美术教育家研究证实,儿童绘画的发展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许多儿童在同一个阶段的绘画创作中往往会表现出许多不同的风格,即使是同一名儿童在同一个阶段中也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充分反映出一个人在美术创作行为中的不同目的与需求,也体现出了美术创作中的个性差异。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角度也会越来越广,会从一味追求写实的作品开始转向接受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初步形成多元化的美术鉴赏观与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反映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情感态度和审美理想,而且,这种从艺术表现中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也会影响到学生感知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如果教师只是片面地肯定写实能力得以提高的学生,而轻易否定其他学生,就会致使这些学生逐渐丧失美术表现的信心,其创作能力的发展就会因此而停顿、甚至倒退。所以说,评价标准的尺度对学生美术创作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在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的学生。 3.强调采取多种形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使学生始终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让他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评价方式、评价手段及其评价结果。只有在主体参与中,学生才可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才会得到不断提高。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提倡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改变原有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居高临下的传统评价关系,使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理智、情感与行为相统一的互动过程,形成师生或生生间的动态评价。我觉得,在这个评价活动过程中,学生自评互评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自评主要是引导学生谈谈对自己习作的看法,可以是对画面的表述,指出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谈自己的创作方法和情感体验。互评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让学生互相发表意见,可以是语言的评述,也可以是等级的评价,有时还可以是全班相互参观、欣赏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这样的方式,适时适当的”放弃”自己评价的权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