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道德性的研究和理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国内外道德性的研究和理论
从上世纪20年代起,心理学家们从两个角度来研究道德性问题:1、纵向研究 (时间);2、横向研究(当前状态) 【选择题】
道德性发展的研究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判断”研究
一个人道德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两方面 【选择题】
皮亚杰在1932年出版了《儿童的道德判断》,其中几点是:
研究道德问题不能采用直接询问法应采用间接故事法。【选择题】
儿童(2岁~12岁)道德性发展与智力成正比相关,并有阶段性。这些阶段是:自我中心阶段(2岁~5岁);权威阶段(6岁~7岁);可逆阶段或互惠阶段(8岁~10岁);公正阶段(11岁~12岁)
两个规律性发现
儿童判断行为的对错时,是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发展,即先从行为在客观上造的后果追究的行为者的责任,而后才渐渐依据行为者的主观意向去追究责任。
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即从服从他人的规定逐渐向服从自己内心规定发展。 所谓他律道德亦称“强制道德”,在5岁~10岁之间出现【选择题】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道德成熟是一种能运用道德原则进行是非判断的能力,他把研究对象从儿童延伸到少年和青年期
以对“海因茨偷药行为”的判断为例,分析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的观点。P264
答:1、前习俗水平 阶段A 惩罚和服从定向(根据行为的有形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及严重程度) 阶段B 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能够满足本人需要的行为) 2、习俗水平 阶段C “好孩子”定向(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称赞的行为) 阶段D 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
3、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 阶段E 社会契约定向(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 阶段F 良心或原则定向 (能基于自己良心所选择的道德原则来做出道德判断)
皮亚杰侧重理论研究,科尔伯格强调把研究应用到教育上去。【选择题】
道德性形成内外条件的研究
梅和哈特肖恩等的“诚实”研究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决定影响道德行为的是环境以及榜样与强化等)
班杜拉在1977年至1978年进行提出了“交互作用论”,认为人、行为和环境三种因素是相互作用、交互决定的
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
在他看来,人们产生道德行为的心理活动绝不限于认知活动,即使是儿童、青少年也都涉及到动机、目的、移情、技能等因素。它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
移情取决于三个条件:初级移情;对他人的积极评价;自我概念
第四节 评价观及其教育
价值观是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的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名词解释】
价值观依其存在的方式分为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
某种价值观一旦对个人认知于行为具有经常的导向性,它就叫做价值取向。
价值观的培养
价值观变化的实验
价值澄清法
“澄清反应”是指教师抓住个别学生表示某种态度、志向、目的、兴趣及活动的实际时机,作出适当而简短的语言反应,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所说所为做进一步的省察于探讨,达到澄清或养成价值观的目的。【名词解释】
建议
在我国如何对学生进行价值教育加以强调。
价值观应从小开始培养,它应当结合明辨各类事物是重要性于意义性进行。
方法应当简单方便,生动有趣,多样而蕴含哲理,要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特别是能激起学生的理性思维于情绪体验,以便独立自主地去判明是非。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资本主义充斥着重个人、金钱、名利和权势的价值观,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并不抹煞个人的作用,但更看重集体的利益以及个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