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设置和施工技术.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设置和施工技术
摘要:当前,后浇带施工技术已经被普遍的运用到现代的建筑工程当中,因为其在降低沉降差和减少收缩应力方面有比较显著的工艺效果。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设置与施工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所谓的混凝土后浇带属于一种临时性的工程必须的变形缝。它处于房屋建筑现浇混凝土结构之中,是在施工过程中刻意预留的。一般按照施工工艺以及房屋结构的实际需要,这样的变形缝必须存在一段时间后才能够填补封闭处理,一般要处理成与现浇带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存在伸缩缝结构。这种临时性质的缝仅仅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属于工程设计需要的特殊缝。其主要的目的是避免结构中存在永久的变形缝,是设计中的临时伸缩缝与沉降缝,避免了工程中采用双柱、双梁设置变形缝的方法,它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现浇带的变形现象,是施工中相对科学且有效的举措。
一、后浇带施工技术的主要功能以及适用范围
1、减小温度收缩影响
对于刚浇筑完不久的混凝土,在其硬结过程中会出现自然收缩现象,由于各个方向的散热不均匀,从而造成已建成的结构的热涨冷缩。在施工后的1~2个月温差对结构的作用是正常的。但是,当建筑结构变形遭到约束,温差引起热应力,从产生应力的分布不均到不同的设计效果等,都有严重的裂缝组成部分,这样也会影响到施工的整体性能。如果设置了后浇带,能够有效地减小温度收缩影响,因为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各方向的散热不均匀性,这样就减少了收缩应力,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可以满足抵抗温度应力的需要,从而提高了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
2、解决沉降差
对于高层建筑和裙房的基础结构设计,如果在施工中需要将二者连成整体,但在施工过程则需用后浇带将二者暂时断开的情况,一旦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基本结束,大部分沉降量完成时,再在连接处浇灌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进行相关设计时,分别由两个阶段的情况考虑,即强度校核以及在全面解决后期甚至造成了额外的内部力量。连接之前和之后的力量,可以用来调整压力,调整时差,适应海拔和恶劣的施工和设计的调整措施。
二、后浇带的设置
后浇带的设置遵循的是“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后浇带的设置就是把大部分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的应力;结构设计中由于考虑沉降原因而设计的后浇带,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留设;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的位置应经设计院认可;后浇带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1000mm为宜;后浇带处的梁板受力钢筋不许断开,必须贯通。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在未浇筑混凝土前不能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否则会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距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避免留直缝。
三、建筑工程后浇带的施工策略
1、浇筑结构混凝土后垂直施工缝的处理
对于浇筑结构混凝土后的垂直施工缝处理,当混凝土达到初凝状态,采用高压水冲洗,除去浮浆,杂物和冲洗暴露总额的部分,钢丝网混凝土终凝后,再次用高压水冲洗施工缝表面立即清楚;木模板的垂直施工缝,可用高压水冲,根据施工现场条件和监管要求,尽可能拆模并及时对于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进行光滑处理。同时,还要对较严重的蜂窝或孔洞应进行修补,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应用喷枪清理表面。
2、严格按照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
在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预留施工后浇带的两侧,同时要保证混凝土不疏松以及混凝土浇筑时不跑浆,并为最终提高后浇带施工技术提供可靠保障。但对于浇基础梁连接由建筑物的高度差决定,在主体建筑的建设中,上部结构的梁和板预留后,再进行微膨胀浇混凝土施工步骤,使它们连接成一个整体施工中对钢筋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止钢筋被踩弯或压弯。如果施工中出现踩弯或压弯现象,在浇筑混凝土前钢筋要矫正,使之符合相关施工标准,同时,并对接缝处混凝土进行认真的振捣工作,以求密实,钢筋应保证准确位置并要求连续不断。此外,后浇带两侧适宜用钢筋支架铅丝网或单层钢板网隔断对于板,双层钢筋应设置支架,单层钢筋下应设置垫块,对于梁、底部钢筋也应加垫块,钢筋支架的钢筋直径及间距设置需根据构件断面大小而定,以支撑稳定为原则,铅丝网的网眼一般不宜过大,以防止灌注混凝土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