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采样技术讲义.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气采样技术
主讲人:
单位:
布点方法和采样时间
监测目的
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资料收集和监测项目
制定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程序
首先要根据监测目的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必要的基础资料;
然后经过综合分析,确定监测项目;
设计布点网络;
选定采样频率、采样方法和监测技术;
建立质量保证程序和措施;
提出监测结果报告要求及进度计划等。
监测目的
① 判断空气质量。通过对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质进行定期或连续地监测,判断空气质量是否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或环境规划目标的要求,为空气质量状况评价提供依据;
② 判断污染程度。通过对污染源的监测,评价污染物排放情况和造成的污染程度,为确定污染控制措施提供基础数据,同时,通过对大气污染源治理设施运行后的监测,可判断治理设施的效果;
③ 研究空气质量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开展空气污染的预测预报,以及研究污染物迁移、转化情况提供基础资料。
④ 为政府环保部门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开展空气质量管理及修订空气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
资料收集
1
2
3
4
5
监测项目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常规监测项目见表。
类别
必测项目
按地方情况增加的必测项目
选测项目
空气污染物监测
TSP、SO2、NO2(或NOx)、硫酸盐化速率、灰尘自然沉降量
CO、总氧化剂、总烃、PM10、F2、HF、B()P、Pb、H2S、光化学氧化剂
CS2、Cl2、HCl、硫酸雾、HCN、NH3、Hg、Be、芳香烃、酚、甲醛等
空气降水监测
pH值、电导率
K+、Na+、Ca2+、Mg2+、NH4+、SO42-、NO3-、Cl
布点方法
●布点的原则和要求
① 采样点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中、低三种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
② 在污染源比较集中,主导风向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应将污染源的下风向作为主要监测范围,布设较多的采样点;上风向布设少量点作为对照。
③ 工业较密集的城区和工矿区人口密度大及污染物超标地区,要适当增设采样点;城市郊区和农村,人口密度小及污染物浓度低的地区,可酌情少设采样点。
④ 采样点的周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夹角应不大于30°。测点周围无局地污染源,并应避开树木及吸附能力较强的建筑物。交通密集区的采样点应设在距人行道边缘至少1.5 m远处。
⑤ 各采样点的设置条件要尽可能一致或标准化,使获得的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
● 采样高度根据监测目的而定。
— 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采样口应在离地面1.5-2m处;
— 研究大气污染对植物或器物的影响,采样口高度应与植物或 器物高度相近;
— 连续采样例行监测采样口高度应距地面3-15 m;
— 若置于屋顶采样,采样口应与基础面有1.5 m以上的相对高度,以减小扬尘的影响;
—特殊地形地区可视实际情况选择采样高度。
● 采样点应布置在主要障碍物和高大建筑物的背风,障碍物的顶部与采样点的水平方向应成30°左右。
● 样品入口与主要污染源(如工业烟囱等)的距离至少早20 m以上,一般不要正对排放源(如公路、停车场、工业烟囱等)的下风口。
布点数目的确定
采样点数目的确定应根据监测范围大小、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口分布及密度、气象、地形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监测网点数的确定有人口数法、经验法、地理变异系数法和功能区法等。我国对空气环境污染例行监测采样站(点)设置数目主要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EPA的方法,即以城市人口分布为基础的经验法。
布点数目的确定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提出按城市人口多少设置城市大气地面自动监测站点,见表。
采样点布点方法
1、功能区布点法
多用于区域性常规监测。便于了解工业污染对其他功能区的影响。
将监测区域划分为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混合区、交通稠密区、清洁区等,在各功能区设置一定数量的采样点。
2、网格布点法
多用于有多个污染源,
且污染源分布较均匀的情况下。
网格布点法
采样点布点方法
3、同心圆布点法
主要用于污染群,且重大污染源较集中的地区。
以污染群的中心为圆心,画若干同心圆,再从同心圆作若干放射线,放射线与圆周的交点即为采样点。同心圆半径取4、10、20、40km,从里向外各圆周上分别设4、8、8、4个点。
同心圆布点法
采样点布点方法
4、扇形布点法
适用于孤立的高架点源,且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
以点源所在位置为顶点,主导风向为轴线,在下风向地面划出一扇形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