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环氧氯丙烷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发布:2016-12-13约1.55万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年产**环氧氯丙烷生产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环氧氯丙烷为无色油状液体。有类似氯仿的气味,易挥发,不稳定,能与乙醇、乙醚、三氯乙烯等混溶,不能与石油烃混溶,是丙烯衍生物中的一个大品种产品。也用作增塑剂,表面活性剂等。近年来国内产能迅猛增长,但仍无法满足需求,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环氧树脂。预计到2012年,我国环氧氯丙烷的市场需求将达到约70万吨,产能将达到60万吨。 性状 无色液体。有似氯仿气味。易挥发。不稳定。能与乙醇、乙醚、氯仿、三氯乙烯和四氯化碳等混溶,不溶于水,不能与石油烃混溶。相对密度(d204)1.1812。熔点-25.6℃。沸点 117.9℃。折光率(n25D)1.43585。闪点(开杯)40℃。易燃。中等毒,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90~210mG/kG。有麻醉性。动物实验证明有潜在致癌作用。 储存 密封阴凉保存。 密闭包装,并贮于干燥通风处。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储分运。 灭火: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生产方法]  环氧氯丙烷最早于1854年由Berthelot用盐酸处理粒甘油,然后用碱液水解时首先发现的。20世纪60年代前后,为适应环氧树脂生产发展的需求,环氧氯丙烷开始以氯丙烯为原料作为主要产品进行生产。目前,工业上环氧氯丙烷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丙烯高温氯化法和醋酸丙烯酯法两种。前者由美国Shell公司于1948年首次开发成功并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当前世界上90%以上的环氧氯丙烷采用该方法进行生产。后者由前苏联科学院以及日本昭和电工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分别开发成功。 【危险性】摄取,吸入及皮肤吸收有毒。刺激性强烈。可能会致癌。在空气中容许量2ppm。易燃,中度着火危险性。 编辑本段 用途 主要用于制备甘油、环氧树脂、氯醇橡胶、聚醚多元醇,是生产甘油及缩水甘油衍生物的重要原料,用作有机溶剂,环氧氯丙烷是杀鼠剂鼠甘伏的中间体,[2]有机合成。有机溶剂(树脂、树胶、纤维素酯、纤维素醚等的溶剂)。 编辑本段 环境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蒸气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反复和长时 环氧氯丙烷 间吸入能引起肺、肝和肾损害。高浓度吸入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可致死。蒸气对眼有强烈刺激性,液体可致眼灼伤。皮肤直接接触液体可致灼伤。口服引起肝、肾损害,可致死。慢性中毒:长期少量吸入可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和周围神经病变。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中等毒类。 急性毒性:LD5090mg/kg(大鼠经口);238mg/kg(小鼠经口);1500mg/kg(兔经皮); LC50500ppm,4小时(大鼠吸入);人吸入20ppm,最小中毒浓度(对眼刺激);人经口50mg/kg,最小致死剂量。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吸入60mg/m3×7小时/日×5日/周×91日,肾明显增大和尿棕色素增加。 致突变性:基因突变,小鼠淋巴肉瘤细胞阳性。 致畸性:体外细胞遗传损伤,啮齿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阳性。 致癌性:小鼠皮下最小中毒剂量720mg/kg(78周,间断)致肿瘤阳性。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温能引起分解爆炸和燃烧。若遇高热可发生剧烈分解,引起容器破裂或爆炸事故。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编辑本段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3]立即进行大气和水的监测布点。对现场大气监测,并进行跟踪采样。水的监测方面例如在河水面,江面布设监测段面,将水质样品分批次送到实验室。 编辑本段 实验室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保局编 乙酰丙酮比色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保局编 编辑本段 环境标准 中国(TJ36-79)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1mg/m3 [皮] 中国(TJ36-79)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0.20mg/m3(一次值) 嗅觉阈浓度:平均10ppm 编辑本段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不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可减少蒸发。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废弃物处置方法:用焚烧法。废料同其它燃料混合后焚烧,燃烧要充分,防止生成光气。焚烧炉排出的卤化氢要通过酸洗涤器除去。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戴面具式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紧袖工作服,长筒胶鞋。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