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中的“媒介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媒介传播研究.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都市中的“媒介仪式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媒介传播研究
孙信茹 朱凌飞
一、引子:张国荣之死
中新社香港4月8日电题:“送别偶像,收拾心情”——雨中送张国荣
中新社记者张淑琴4月1日,香港歌影巨星张国荣从文华酒店堕楼,走上一条不
归路。……媒体纷纷揣测他寻死的原因。有说是因为与其亲密男友唐先生情变有关,
又有说是因为受疾病困扰。姑勿论其原因为何,张国荣作了如此决定,使所有亲人、好
友及支持者伤心。连日来,香港各大电台均大播张国荣的歌曲,电视台也制作悼念特辑
或重播张生前节目。大量歌影迷陆续到文华酒店外放置花束吊唁。
……4月6日,香港举行第廿二届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大会特别请来“四大天王”
张学友、刘德华、黎明及郭富城,在正式颁奖前合唱张国荣经典歌曲《当年情》,向张国荣
致意,气氛感人。4月7日,张国荣在北角香港殡仪馆设灵。张的亲人及生前好友均前
来致祭,并有过万市民冒雨轮候入场,不少人伤心落泪。人虽然多,但秩序良好,他们都
是一心来与张国荣道别。今日,是张国荣举殡的日子。早上天色阴沉,还下着毛毛细
雨,陆续有演艺界人士到场致祭,花圈放满殡仪馆内外。数百人在北角香港殡仪馆外聚
集,大部分穿上深色衣服,部分手执鲜花并于手臂缠上白色蝴蝶结,冒雨护送偶像最后
一程。当中有上班族特别请假到场悼念偶像。警方派员到场维持秩序。大殓仪式结束
后,以全白花朵装饰的灵车栽着张国荣的灵柩驶离殡仪馆,往哥连臣角火葬场火化。聚
集在殡仪馆门外的歌影迷挥手与偶像道别,让他的倩影、歌声永留心里……
截至2003年4月9日,关于张国荣之死的报道充斥了中国各种各样的媒体,报纸、广
播、电视等媒体都以自己独特的形式报道和纪念了张国荣这位明星的昔日风采。在众多媒
体中,网络媒体更是以其翔实、全面、迅速的报道吸引了众多的眼球。输入张国荣的关键词,
网络上共约有71500条相关信息。简单看一下新浪网,开设各种专题进行报道:动态消息
的最新报道、图片报道、媒体评论、网友评论、追忆音容笑貌、相关背景报道、跳楼身亡、歌迷
祭奠、魅惑形象等专栏。张国荣的全面信息在网上一览无遗。到4月8日,张国荣出殡之
日,网上更是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祭奠活动。当天有张好友的致悼词在网上全部公布;相关报
道全程记录了张的出殡过程:周身覆盖着淡色花朵的灵车驶出(附有图片),灵堂前摆满了
花圈,布置得简洁高雅,而后,随着灵车驶向殡仪馆,观众还能在殡仪馆大厅的电视屏幕上观
看张棺木被火化的情形。清晰细致的报道让普通的受众完全能亲临其境。
与此同时,其他媒体和网站也开始大规模的报道。China.com专门为张制作了网页“风
圈 传播理论与跨学科研究
月张国荣”,开设有“哥哥档案”、“哥哥自述”、“哥哥深圳个唱”、“哥哥的音乐”、“哥哥的电
影”、“众说哥哥”、“哥哥写真”等栏目。还有专门的网站开设了逝世艺人回顾,更是将李小
龙、翁美玲、邓丽君、张雨生等人一起讨论。北京音乐台专门作了纪念张国荣的音乐节目,著
名的《三联生活周刊》也有专门报道。一些大的国家媒体,如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等都进
行了报道。央视还专门通过名牌栏目“同一首歌”纪念张国荣,各种媒体和各类报道不一
而足。
二、关于仪式、事件与大众媒介的思考
令媒介研究者感兴趣并引起关注的不仅仅是这起突发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社
会影响,还有上演这一系列事件的文化背景、媒介环境及其发展趋向:这起突发的事件在媒
介的参与下,渐渐演变成了一起“媒介事件”、一场盛大的“媒介仪式”。广大的受众在大众媒
介的介入和参与下,使得传统和私人化的一场葬礼仪式变成了全民参与和共同举行的一个
重大事件、一场隆重仪式。
1.人类学中关于仪式的讨论
对仪式的讨论是人类学研究领域中一个传统而颇为偏好的话题,尤其是文化人类学中
的核心问题。在其研究视野中,仪式往往作为一个社会或社会成员生存状态和生存逻辑的
凝聚点存在。从表面上看,仪式往往由于神圣化而显得神秘、怪异,令人敬而生畏,而就其实
在的内容而言,仪式往往是和某种文化背景下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生活状态相联系的。
(1)利奇①对仪式的讨论。
传统社会中,仪式常常是人们为了将知识永远传承下去的一种形式。对于利奇来说,他
用一种新的方法来看待仪式行为的持久重复性,即从知识与信息的角度分析仪式。他认为:
“世界本身是通过分类而创立的,仪式重复叙述这一分类结果从而把它吸收的知识传之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