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doc

发布:2017-04-03约3.92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了解成都市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对成都市 1956-2010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56-2010年 ,成都市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最低年份为 2003年 (61.38/10万 ) ,最高年份为 1966年 (213.27/10万 ) ,1956-1990年呈周期性变化,5~8年1个流行周期。甲肝病例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构成比从 1991年的 49.37%下降到 2010年的 3.51% ,乙肝则从 1991年的 11.40%上升到 2010年的71.85%,丙肝从1997年的0.16%上升到2010年的19.81%,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 ,职业主要为农民、 工人和学生,占总报告病例数63.34%,家务及待业、不详职业的构成比逐年增加, 各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有向20岁以上人群移动趋势。结论 1956-2010年成都市病毒性肝炎年发病率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乙肝、丙肝比例上升,甲肝比例下降。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 乙型、 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甲肝、乙肝、丙肝、戊肝)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对人民健康危害较大。为了解成都市病毒性肝炎控制状况,现对该市疫情报告系统1956-2010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作者单位: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41) 作者简介:速丽媛,女,副主任医师,传染病管理 通讯作者:奚川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发病资料来源于1950-2010年成都市疫情年报资料,1950-1955年无病毒性肝炎报告数据,1956-1990年无病毒性肝炎分型报告数据。 1.2 统计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采用 SPSS 1210、 Excel 2000 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病毒性肝炎发病概况 1956-2010年,成都市共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380057例,最低年份为 2003年 (61.38/10万 ) ,最高年份为 1966年 (213.27/10万 ). 1956-1990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215644例,发病呈周期性变化,5~8年为1个流行周期,年发病率在2.53/10万~213.27/10万之间,峰值年份分别是1960年、1966年、1971年、1979年、1987年,报告发病率分别是109.31/10万、213.27/10万、141.03/10万、187.03/10万和177.11/10万。 1991-2010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164568例,发病无周期性,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从1991-1995年的111.49/10万的平均水平,降至2001-2005年的69.17/10万的低水平,2004年实行网络直报后,报告病例数有所增加,2006-2010年比2001-2005年上升4.31%(图1、表1)。 图1 1956-2010年成都市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曲线 2.2 病原学分型及构成变化 1990年以前,无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分型疫情资料。1991-2010年病毒性肝炎以甲、乙型为主, 占84.23 %。甲肝报告发病数从1991-1995年的4889例下降到2006-2010年的430例,构成比从48.00%降至5.38%;乙肝年平均报告发病数从1991-1995年的2846例上升到2006-2010 年的6333例,构成比从27.94%上升至79.21%。丙肝、戊肝的报告发病数和构成比从1991-1995年的27例、0.27%上升到2006-2010年的915例、11.45%;未分型肝炎报告病例数及所占比例从1991-1995年的2423例、23.79%下降到2006-2010年的317例、3.96%。肝炎分型率从1991-1995年的76.21%上升到2006-2010年的96.04%(表2、表3)。 2.3各型肝炎发病率变化趋势 195-1990年期间无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分型报告资料。 2.3.1甲肝 1991-2010年,全市共报告病例44689例。报告发病率最高的年份为1991年,为65.14/10万;平均发病率从1991-1995年的51.74/10万,降至2006-2010年的3.90/10万较低水平(图1、表1、表2)。 2.3.2乙肝 1991-2010年,全市共报告病例93916例。从1991-1995年的29.93/10万,升至2006-2010年的57.40/10万,报告发病率最高的年份为2004年,为74.71/10万(图1、表1、表2)。 2.3.3丙肝、戊肝及未分型肝炎 1991-2010年共报告丙肝、戊肝、未分型肝炎病例4831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