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外国语言文学导论期末重点.doc

发布:2017-02-03约2.27万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著作:德国学者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人类语言结构的多样性》 语言的特征 1. 直线性(linear):口头语(时间上)、书面语(空间上)都是如此,不同于音乐。如“今天晚上 天气很冷”。 2. 离散性(discrete):语言单位是分离的(没有模糊的界限,如色彩红、黄)。单词、音节都是可分辨的。 3. 移位性(displacement):也就是可以用语言指称或谈论远离当时当地的东西。一只狗很难和另一只狗谈论第三只狗。 据说蜜蜂是个例外(通过舞蹈)。 4.文化传承性(cultural transmission):语言作为它所隶属的文化载体,由上一代人传递给下一代人。人的生物特征是通过遗传获得的,但语言不是。语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习得的。中国人的刚出生的孩子被外国家庭收养,会说流利的英语,但还是中国人的摸样。 其他特性: 独特性: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任何动物的交际系统都无法与人类语言相比。 二重性:语音和意义两种系统。语音(语素、音节),意义(词语,句子等)。动物只有简单的声音系统。 创造性:语言使用者可以产生和理解无数个句子。一句话理解的多重性,一个意思表述的多样性。人类语言可以用来搪塞、撒谎、讽刺和嘲笑等,动物从来不会用声音来欺骗自己的同伴。 “你太有才了” 二、语言和大脑 语言的大脑机制: 脑占身体的比重 左半球大脑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是语言的优势半球。 交叉投射:右手-左脑 原因: 虽与一定的遗传因素有关,但主要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与人类惯用右手有关。 而右侧大脑半球在非语词性认知功能上占优势。 非语词性认知功能包括空间的辨认;深度认知;触觉认知;音乐欣赏分辩等。理解话语的隐含意义(隐喻)。 人类的语言中枢: 关键区域一:额叶的布洛卡区(Broca),主要负责句法加工、该区损伤会导致表达性失语症(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发音器官正常,但不能口头表达自己的思想。),只会发出个别音,如“Tan” 关键区域二:颞上回的威尔尼克区(Wernicke),主要负责语义加工等。该区域损伤导致语言理解能力的丧失(阅读障碍)。 关键区域三:角回区,它负责听觉语音信息与视觉文字信息之间的转化。使人可以写下听到的内容,朗读看到的文字。 角回区受损,患者丧失语音听觉感知与文字视觉感知间的联系,不能将书面语转化为可用于理解的语音形式,无法理解书面语的含义。因此,该区又被称作为“阅读中枢”。 功能障碍名称 受损部位 出现的症状 运动性失语 中央前回底部前方Broca三角区(S) 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发音器官正常,但不能用语词口头表达自己的思想 失写症 额中回后部接近中央前回手部代表区(W) 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讲话,也能说话,但不会书写,手部其他运动正常 感觉性失语 颞上回后部威尔尼克区(H) 可以讲话,书写,看懂但听不懂别人谈话。 失读症 角回(V) 看不懂文字含义,但视觉及其他语言功能正常 三、十八世纪以前的语言研究 有关语言问题的第一场论战:“自然派”与“惯例派”: 这场争辩反映了两派的观点:一派认为语言是受自然支配的,人对语言无能为力;另一派认为语言受惯例支配。 问题的焦点:一个词的意义与它的形式之间到底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自然派”(苏格拉底;后来很多人是斯多噶派)认为一切词天然地代表了它们所指称的东西,所以他们努力研究词源,如象声词:tinkle(钟表声)、bleat(羊叫) 认为象声词是基本词汇,其他词都是由此发展起来的。 词义可以靠“天然的联系”而加以扩大,如河流的入海口也用“mouth”,瓶颈口也用“neck”表示。 一个词形可以通过加音、减音、替换音而派生出别的词,如:nature-natural。 苏格拉底(公元前429—347年)在两派的论战中持中立态度。他认为部分词语与概念(事物)的关系是必然的、先验的(如象声词,妈妈)。词义的必然性(内部词义构成的必然性)表现为由“词缀+词根+词尾”构成。 如:英语词catastrophe(【k?t?str?fi】大脚锅),该词有cat(猫) astro(天体) fee(phe费用)组成,分别表示行动快、巨大无比、代价高的意思,共同构成catastrophe的词义“来得很快、巨大无比、代价很高的事物”。 但有许多词,其语音形式与意义之间究竟有些什么联系是无法判断的。 惯例派: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和他的学生多属于“惯例派”。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形成于惯例,因为没有名称有天然产生之理”。该派指出,除了少数象声词以外,语言的词汇的意义与形式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关系,都是任意的、人为的,人类可以改变它。 主要反映亚里斯多德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