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自然生态的奥秘.doc

发布:2016-12-09约字共7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态学 课程内容 绪论 生物与环境 种群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 应用生态学 考试要求 考核方式:开卷、教学实习报告与课堂讨论 成绩构成:试卷占60%,教学实习报告占30%,课堂讨论占10% 第一讲 概论 第一节 引子 第二节 生态学的概念 第三节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节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第五节 生态学的使命 第一节 引子 凤凰木与白桦;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少样性; 社会化动物; 多种多样的种间关系; 水土流失与环境污染; 思考。 凤凰木与白桦 当我们漫步在厦门街道上时,极目所见的是大榕树、凤凰木、王棕,五老峰分布着相思树林,珍珠湾的沙滩上散落着那厚藤的紫色的花朵,九龙江口的红树林随着潮涨潮落而忽隐忽现,不时可以看到成群结对的白鹭飞来飞去,幸运的话,还可以一睹中华白海豚。而当我们来到北京,尤其是金秋时节,街道旁边生长着白桦、银杏、国槐……香山则是红叶的世界,挂着红叶的主要是一种漆树科的黄栌,还有许多槭树、椴树、栎树、鹅耳枥等,它们共同组成了落叶阔叶林。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少样性 当我们来到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时,我们可以体会到生物多样性多么丰富,这里从19世纪以来就已闻名于世,有“昆虫世界”、“鸟类天堂”、“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等美称,今天依然如故。从山脚的三港到山顶的黄岗山常绿阔叶林、竹林、针叶林、苔藓矮曲林、山地草甸依次更替着,山里头还会碰到野猪和毒蛇,不时会从林内惊出一群白鹇,大白鹇照顾着雏鸟往安全的地方连飞带跑而去。而在华南的一些台地和丘陵,短视的行为种上了一片片桉树林,时间一久,林下地面板结,物种稀少。社会化动物 当你有机会来到非洲荒漠探险时,说不定你会遭遇上一场惊心动魄的无蜇蜂群之间捍卫家园的战斗。战斗很有绅士风度(礼仪化),战斗宣布开始后,从每天早晨6点多开始,两两相对,从3 m高的空中相顶,顶到地面,再飞到空中继续战斗,每天相持约莫3个小时,如此连续战斗半个月,直到某方服输为止。而有一种鸟为了找到心爱的雌鸟,必须连续多日炫耀其高超的跳舞技能,甚至有兄弟陪衬一起表演,待来年兄弟要相亲时,它再回报。 动物行为的奥秘 孔雀开屏为哪般?动物形态与习性:以鸟嘴为例 聪明的动物,让我们多一分爱惜吧! 水土流失与环境污染 长汀河田在历史上曾经孕育过客家文明,输出过很多木材,而现在山上植被稀疏而矮小,几百年来每逢大雨,山洪暴发,从四周汇流而下,村旁立着的一棵大松树则是历史的见证。来到淮河上游,虽然周边已不再有小型造纸厂,也不再有黑乎乎的污水流入河中,但是,10多年过去了,一些河中还满是乌黑的沉淀,1994年的悲剧依然在脑海中浮现。思考: 为什么大榕树能长在南方而不能长在北方? 为什么红树林能适应潮涨潮落的海岸潮间带? 为什么有些桉树林下寸草不生? 怎么样来解释动物的行为?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如何进行生态恢复? 为什么环境污染如此可怕? 这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生态学的学习加以了解。 第二节 生态学的概念 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科学。 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我国古人对生态现象的观察 《诗经》记载:“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螟蛉有子,蜾嬴负之” 《礼记》中月令篇记载:五月浮游出现,十二月蚂蚁进窝。 唐代《本草拾遗》:“水母目虾”第三节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低层次是有机体(个体),侧重个体; 种群是栖息在某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群体; 生物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复合体; 生态系统是在同一地域中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成成分之间,尤其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第四节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一、系统性原理 二、稳定性原理 三、多样性原理 四、耐受性原理 五、动态性原理 六、反馈原理 七、弹性原理 八、滞后性原理 九、转换性原理 十、尺度原理 1. 系统学原理 生态学中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都是生命系统,都具有系统的特征,每一个层次的系统都可以分成不同的子系统来加以研究或理解。如在群落层次,生命系统可以分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环境系统可以分成能源系统、气候系统、土壤系统。生命系统中的下一级系统每组成一个上一级的系统,都被赋予了新的特征。 2. 稳定性原理 在一定程度上,每一个层次的生命系统都是稳定的,可以用相关的指标来衡量其稳定性。 如在群落水平上,稳定的群落内物种多样性丰富,群落的小气候稳定,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3. 多样性原理 生命系统的每一个层次都是丰富多彩的、参差不齐的,这就意味着多样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