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二战后马来西亚的闽商pdf.PDF

发布:2017-11-24约1.51万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闽商文化研究 年第2期 2013 二战后马来西亚的闽商 廖大珂 摘 要:早期马来西亚的锡矿业和橡胶业主要 由闽商开拓 。而在二战后 ,其受到 了打击。而此时闽商在金 融 业、航运业和其他行业则得到 了发展。马来西亚独立初期至 1969 年 ,马来西亚政府允许华人 自由地从事各种经济 实行活动 ,限制不太严格 ,并实行发展 “替代进 口”的战略 ,闽商在纺织行业、食品加工业等为其经济发展做 出 贡献。从 1970 年起 ,马来西亚政府 实行 “新经济政策 ”,规 定所有华资企业必须将其股份 的 1/3 转让给马来人 , 中小企业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但 同时 68 年的“面向出口”政策 ,许 多闽商兴办了棕油提炼厂、橡胶制品厂等。70 年代中期以后 ,随着出口加工工业的迅速发展 ,出现 了许 多由闽商经营的私人集 团或垄断集 团。闽商在鲁 巴河以 东,除 了民都鲁之外,在各 大城镇如 沙拉卓、诗巫 、加拿逸、加 帛、马鲁帝、林梦等地,大致都 占有主导地位。 80 年代中期以后 ,马来西亚政府用比较开明的“新发展政策”取代“新 经济政策”, 闽商得到 了宽松 的政治环境 与氛围,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 关键词 :二战后 ;马来西亚;闽商 20 世纪之前,闽商经济尚处于原始资本积累的阶段,大批赤手空拳的福建华侨忍受殖民 者的压迫和清政府的歧视,白手起家,通过其国去以至进行冒险开发,积累了资本,开创基 业。当时绝大多数闽商都以小本生意为生,所入无几,靠着勤俭才能扩大经营,虽有少数人 能成为富商,但大多数是充当中介商的角色。总之,在20 世纪30 年代之前,马来亚的国内 ① 零售业、中介商业恢复生产全为华侨所经营,据称经商者有30 万人。 进入20 世纪,闽商经济有更显著的发展,作为当地国民经济两大支柱的采锡和橡胶业, 主要是闽商开拓、经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橡胶业多为闽商所经营。 马来半岛最早提倡种植橡胶的是林文庆和陈齐贤。陈齐贤乃陈笃生之孙,系马来半岛最 早的种植树胶者。 在20 世纪30 年代后,马来亚锡矿因开采过量,原有的矿源日见枯竭。由于新开发的矿 源不多,华资矿场基本上都是在旧矿地上 “翻沙屎”,加上税收日益加重,电费、柴油涨价, ①福 田省三 : 《 华侨经济论》, 东京 :岩松 堂书店 ,1939 年 ,第 151-152 页。 70 闽商文化研究 无力更新设备以及矿工气管等问题,闽商经营的锡矿业开始日渐衰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来亚的锡矿业也受到打击。战后,欧洲资本卷土重来,竞相投 资锡矿业。到1949 年,欧资,主要是英资控制了矿场的60% ,华资仅为36% 。经营锡矿业 的闽商还有祖籍南安的刘西蝶的南吡叻锡矿,祖籍永春的黄茂桐也曾在雪兰莪、森美兰、彭 亨等地从事锡矿业,并历任马来西亚锡业新咨询委员会委员,锡矿公会以及以上三州的矿务 公会副主席。 在金融业、航运业和其他行业,福建华侨也取得长足进步。如华侨金融业是20 世纪后 在经营侨批汇兑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成立于1935 年的万利兴银行,其前身是闽籍华 商叶祖意经营的万利兴老铺1918 年设立的银行部,开始只经营华侨赡家汇款和汇兑业,后 来发展到经营信贷、商务抵押贷款而逐步发展成银行。到30 年代,马来亚地区出现了 11 家 华资银行,其中7 家是以闽籍华商为主集资创办的。这批闽商银行的兴起,除了由于闽商企 业自身发展,资本趋向集中等原因外,另一个原因是由于 1899 年英属马来亚进行了币制改 革,成立了倾向局,并于 1946 年正式使用海峡殖民地政府所发行的与英镑保持固定比率的 倾向,也为闽商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当时华资银行主要股东大多是闽籍华侨企业家,如陈延谦、陈齐贤、林文庆、李俊承、 黄庆昌、叶祖意、李光前、陈祯禄、林秉祥等,都兼任几家银行的董事,反映了闽商在马来 亚经济上的优势。 闽商银行的建立,是闽商经济迈向现代化的开始,对闽商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 丰银行成立的第二年,就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