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几点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与计算机的联系日趋紧密。高职学生在专业 学习、实习及就业中要求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为完成“以服务为宗 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通过深入改革,结合学院特色,形成高职计算机课程的自身特色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 研究的。一、与专业、就业相结合,准确定位《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发[2004]1号 文 )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市场需求原则,以就业为导向,准确定位,培养市 场真正需要的人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目前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属于通识性课程 ,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各环节中处于核心基础地位。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过后通常出现理论知识不通,实践技 能又不到位的现象。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分析、学生座谈会及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情况反馈表 明:目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为能熟练使用Office等办公常用软件,了解网络 技术应用,软硬件维护等基本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达到一定等级或取得相关认证。因 此,本课程应该从专业入手,从就业需求入手,根据自身的特点,为各专业搭建计算机应 用的公共平台,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现代办公技术等,培养学生分析问 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打破传统模式,构建以项目为中心,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体系1、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 积极性较低,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较差。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 和角色,将原来的“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 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和咨 询的作用,由“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因材施教。2、与专业相结合,有针对性地适用地选取教学内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不同于其他文化基础课,它的应用在社会具有普遍性和必须性,同时 又由于社会各行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有所不同,它又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这就决定 了该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需突破课堂,充分了解各专业情况并结合学生需求。在教学内容的选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对学生日后学习专业基础课、 专业核心课以及顶岗实习课时所起到的基础性、服务性作用,使公共基础课最大限度地服务 于专业。教师应该深入各专业进行调研,了解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同需求,以此 找准计算机文化基础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对接口,确定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教学重点,设计 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最终学生学到的是他们感兴趣的、用得上的最实用的技能。 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基础、专业、兴趣及学生自主学习设计成多层次,如根据学生日常 生活、专业学习的实际案例设计成基础项目,学生以此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现 代化办公基本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根据学生专业和顶岗实习、就业设计拓展 项目及创新项目,学生以此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 能力。3、以“项目”为驱动,提高学生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本为中心,按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 ,实践中缺乏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规律,而目前 项目教学法已成为职业教育课改的重要方向。这种方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尤其适合 于职业技术教育。它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 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 合能力。项目教学法则将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 变为以“实际场景”为中心。课程组可根据知识结构与层次,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学生的不同专业等将教学内容设 计成几大模块,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文档制作、电子表格制作、演 示文稿制作等,每个模块中根据目标任务、教学情境、学生兴趣等设计成不同的项目,将各 知识点隐含于设计的各种项目中,教师与学生同步实施和完成该项目,紧凑适用,紧紧围绕 实际应用与专业需要,注重知识的系统化设计,强调内容的适用性,真正实现“教学做”相 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项目教学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行动目 标明确,实践目标清晰,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 学生的创造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主学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