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区及生产车间泄露事故现场处置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罐区及生产车间泄露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1、事故特征
公司关键装置、重点部位为:储罐区。为更好指导重点部位及生产现场监控和防范,减少事故发生,特制定现场处置方案。
1.1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1.1.1氧气的特性
a. 理化特性:外观与性状:?无色、无味气体或淡蓝色低温液体 ;熔点(℃):?-218.8?,相对密度(水=1):1.141 ;沸点(℃):?-183.1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1.43;饱和蒸气压(kPa):?640/-160℃ ;临界温度(℃):?-118.6 ;临界压力(MPa):5.08 ;分子式:O2?;分子量:?32?;溶解性:?微熔于水、酒精丙酮?;主要用途:?呼吸、切割、炼钢 、燃料、制造医药等。
b. 危险特性:危险性类别:第2.2类不燃气体,与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与还原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氧比空气重,在空气中易扩散。流速过快容易产生静电积累,放电可引发燃烧爆炸。
1.1.2氩气的特性
a. 理化特性:外观与性状:无色、无味、无嗅无毒的惰性气 ;熔点(℃):-189.2 ;沸点(℃):-185.9 ;相对密度(水=1):1.41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1.38;饱和蒸气压(kPa):159.99/-181.301℃; 临界温度(℃):-122.4;临界压力(MPa):4.864;分子式:?Ar; 分子量:39.95;溶解性:微熔于水和有机溶剂;主要用途:用于焊接,不锈钢制造,冶炼,半导体工业中的化学气相淀积,晶体生长,热氧化,外延扩散,多晶硅离子注入载流烧结。用作标准气,零点气等。
b.危险特性:危险性类别:第2.2类不燃气体,氩本身不燃烧,但盛装氩气容器遇明火高温可使器内压力急剧升高至爆炸,应用水冷却火中容器。
1.1.3二氧化碳的特性
a. 理化特性:外观与现状: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熔点(℃):—56.6℃ ;相对密度(水=1):0.929 ;沸点(℃):—78.5℃ ;相对蒸汽密度(空气=1):1.53;临界压力 (Mpa): 7.382 ;临界温度(℃): 87.9℃;分子式:?CO2?分子量:?44 ,溶解性: 微溶于水 ;主要用途: 固体用于冷冻牛奶制品、肉类制品。作制冷剂。气体用于饮料、焊接、植物的生长促进剂;液体用于食品的消耗性冷冻剂;低温试验等:无色无味的惰性气体,化学性能十分不活泼。
b. 危险特性:第2.2类不燃气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产生温室效应;盛装液体二氧化碳容器遇明火高温,容器内压力升高有开裂爆炸危险。
1.2常见事故的形式和部位
(1)罐体本体、接管根部角焊缝因质量或缺陷原因的开裂泄漏。
(2)储罐的气相进口、液相进口、气相出口、液相出口、液面计接口、安全阀接口、压力表接口等接管、阀门的密封等部位失效或泄漏。
(3)管道法兰、阀门等连接密封部位失效或泄漏。
(4)罐车装卸用软管泄漏或爆裂。
(5)导静电接地装置失效或损坏,因静电或遭雷击,导致储罐燃烧、爆炸。
(6)罐体受到热源影响,引起罐体压力升高,造成罐体爆炸或安全阀开启, 导致介质泄漏,氧气从储罐、气瓶、管道和设施中泄漏出来与空气中的可燃气体混合形成爆炸气体,引发爆炸。
1.3 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和造成的危害程度
夏季气温较高,因此事故多发期在冬季。现场操作人员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且培训合格后上岗,穿戴防护用品,配备灭火器,泄漏易于发现。火灾爆炸事故需具备三个条件:点火源、可燃气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氧化剂,因此作业现场控制点火源,按照专项处置方案及时进行处置,不会造成大的危害。
1.4 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液氧、液氩、液体二氧化碳泄露到大气中迅速气化,具有声响并伴有白色烟雾,事故发生前通过巡检观察容易发现漏点。
2、应急组织与职责
2.1应急组织
现场指挥:生产科长,
成员:当班班长及员工、门卫。
下设:抢险救援组:(当班班长及员工)、
通讯、后勤保障警戒组:(安全员)、(员工)
2.2 职责
2.2.1现场指挥职责
a、负责生产岗位人员的应急培训、演练和管理;
b、应在第一时间赶往事故现场;负责指挥现场救援队伍;
c、决定现场处置方案的启动和组织协调;事态扩大,决定是否发出启动综合应急救援预案的请求。
d、服从公司应急指挥部的协调和安排。
e、 解决事故抢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制定并实施防止事故扩大的安全防范措施;
2.2.2通讯、保障、警戒组职责:
负责做好向总经理报告事故情况;当事态扩大,经现场指挥同意向总经理请求启动综合应急救援预案。负责现场受伤人员的救护工作。负责设立警戒线、引导危险区内人员疏散工作,负责后勤保障所需防护器材、车辆物资,负责事故现场环境中有害物质浓度监测。
2.2.3抢险救援组职责:负责应急救援抢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