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
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发展,成为中国走向强盛,人民迈向富裕的关键词。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正面临着发展的巨大困境。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提出了“发展才是硬进理”,这句朴实的话语,把中国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亿万民众所焕发出来的创造活力,人们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无不印证着“发展是硬道理”这句名言。面对国际的风云变幻,我们党始终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难题,人民生活从“温饱”跨入“小康”,战胜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香港、澳门回归,申办奥运成功,战胜非典疫情,“神舟”飞船腾空……中国的发展,树起一个又个里程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未来之路从此就一帆风顺。在经济起飞的同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的中国,也进入了资源消耗增长的爬坡阶段。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各阶层利益与价值的分化,使得我们日益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制约,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社会资源与财富分配的矛盾等种种难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说:“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出现,很多是由于发展观念的错位偏差造成的。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早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登上1000美元的台阶,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个时候特别关键,搞得好继续发展,跨入更加顺畅的上行通道,搞得不好就会引发经济和社会风险。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事关中国的发展前途。
二、发展观在实践中继承、丰富和发展,对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刻准确。
事实上,“发展才是硬道理”绝不仅仅是指单纯的经济增长,它包含了经济社会协调,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
邓小平曾指出,“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要实施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沿海地区较快发展起来,带动内地发展;然后到了一定时候,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加快发展”“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句句平实的话,讲出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道理。
在“发展才是硬道理”和“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指引下,从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到适时实施西部大开发;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启动科教兴国战略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的发展硕果累累。
三、把握时机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成为我们直面一切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航标灯和指南针。
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1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巨变。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也随着实践发展,紧跟时代步伐,保持着旺盛生命力。
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实施什么样的发展战略,进而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对于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来说,至关重要。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代中国已经找到了科学发展之道。当占人类人口1/5的中国选择了科学发展,它决定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还将影响世界的未来。
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角度出发落实生物教学
摘 要: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中学生应该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反映了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需要长期、逐渐的积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把核心素养的要求整合到具体的学习内容中,渗透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中,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