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性愈合理念在压疮中的应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传统的伤口处理方式 传统的伤口处理方式 纱布 传统伤口处理方法及弊病 现代伤口愈合理论 伤口湿性愈合环境理论 伤口湿性愈合环境理论 伤口湿性愈合环境理论 1963年,喜门(Hinman)及美巴克(Maibach)在人体创面上证实了— 同样的结果。 伤口湿性愈合原理 调节创面氧张力,促进毛细血管的形成 (2)有利于坏死组织与纤维蛋白的溶解 伤口湿性愈合原理 (3)促进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 (4)有利于细胞增殖分化和移行 伤口湿性愈合原理 (5)降低感染的机会 (6)保持创面湿润 (7)保持创面恒温 湿性伤口愈合理论 压疮发生前的预防措施比发生之后外用治疗更为重要 常规护理——定时翻身、变换体位、保持床铺干燥等 尽早使用——对于压疮发生高危人群(严格制动,循环不稳)受压部位给予减压贴、透明贴 密切观察——注意受压皮肤情况,保持减压贴平整,在搬运 病人的过程中,防止牵拉、形成剪切力 及时更换——24h-48h取下减压贴,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停用3-4h后,若需要再连续使用 水胶体敷料及泡沫敷料预防压疮的机制: 通过皮肤氧分压的改变,改善局部供血供氧 表面光滑,摩擦力小,减少受压部位的剪切力 防水透气,减少汗、尿、大便等对皮肤的刺激 能够吸收皮肤分泌物,提供最佳环境 泡沫垫重新分配压力 皮肤的结构 特 大 压 疮 严重压疮的治疗绝不是换药这么简单,牵涉的医学学科领域较多,它包含了外科学、内科学、神经内科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所以,现在又提出了压疮病这一观念,目的是使医学界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疾病进行综合治疗,也预示出要进行严重压疮的治疗应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表皮层 真皮层 皮下脂肪层 下层为筋膜、肌肉组织及骨头 Ⅰ期压疮的护理 典型病例1 血流受阻,皮肤虽然完整,但是仍然会出现压力缓解30分钟后的红斑印。 处理:1.水胶体透明贴\溃 疡贴\泡沫贴 2.定时翻身 Ⅱ期压疮的护理 典型病例2 表皮或真皮部分损失,尚未穿透真皮层,伤口底部呈潮湿红润状、疼痛,无坏死组织,出现表层的破皮,水泡或有小浅坑。 处理方法: 1、溃疡粉+水胶体透明贴\ 水胶体溃疡贴\泡沫贴 2、定时翻身 Ⅲ期压疮的护理 典型病例3 表皮及真皮完全受损, 涉及皮下组织,出现较深 凹洞,伤口基底无疼痛感。 没有影响筋膜及肌肉层。 可能有坏死组织、死腔、 渗出液或感染。 Ⅳ期压疮的护理 典型病例4 广泛的破坏,穿透皮下脂肪至筋膜、肌肉或骨头,可能有坏死组织、潜行深度、瘘管、渗出液或感染,伤口底部无疼痛感。 III-IV度压疮的治疗方案 干痂:水凝胶敷料(清创胶)+水胶体敷料(溃疡贴/透明贴) 黑色坏死组织/黄色腐肉:水凝胶敷料(清创胶)+泡沫敷料 肉芽生长期:溃疡糊+泡沫敷料 窦道(潜行):1)渗出液多者:藻酸盐填充条+泡沫敷料 2)渗出液少者: 溃疡糊+泡沫敷料 感染伤口:银离子泡沫敷料 不可分期压疮的护理 典型病例5 伤口有黄色腐肉、 黑色坏死时,必须 清创后才能看清楚 伤口处在第几期。 处理1.血液循环好的清创(保守性器械清创+自溶性清创)、清创胶+泡沫银藻酸银 2.血液循环差\无的不清创 Wound-bed Preparation – 伤口床准备 “伤口床”准备 伤口床 准备完成 复杂创面 T “普通”创面 “复杂” 创面 软组织处理 I 抗感染处理 M 渗液的管理 E 创缘的处理 * 湿性愈合理念在压疮中的应用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於红菊 消毒清洁,自然愈合 患者疼痛,创面与外界无阻隔性 屏障,交叉感染的 机会多 敷料与创面粘连,更换敷料时再次性机械损伤 伤口脱水、结痂,不利于上皮细胞爬行 生物活性物质丢失,愈合速度缓慢 方法 保持开放伤口,促进伤口结痂 伤口干燥 弊病 干性愈合环境就好象…… 伤口湿性愈合 密闭的环境 适度湿润的环境 1958年,奥兰(Odland)发现—— 保持完整的水疱其皮肤愈合的速度比破的水疱皮肤愈合速度快些。 1962年,英国皇家医学会Winter博士在动物(猪)实验中证实—— 伤口在适度湿润的环境下,细胞再生能力及游移速度较快,其复原速度比完全干燥的环境下快一倍以上。 由于湿性环境常常是在闭合性敷料下面形成,伤口局部的微环境常形成低氧张力。研究证明,相对低氧环境下,成纤维细胞生长速度最快,并刺激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生长因子,使血管形成加速,从而加速肉芽组织的形成, 促进伤口愈合。 伤口愈合时,必须清除坏死组织及其中沉淀的纤维蛋白。而湿性愈合时,保留在创面的渗出物中含有组织蛋白溶解酶,可促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