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研究综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内部控制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研究综述-会计
内部控制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研究综述
孙楠
摘要:如何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已成为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关注热点,本文通过回顾非效率投资和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试图厘清内部控制抑制非效率投资的机理与途径。
关键词 :内部控制;非效率投资;综述
一、引言
投资作为公司重要财务决策之一,不仅与公司的自身发展休戚相关,更关乎到国家宏观经济的整体走势。高效率的投资可以提升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综合竞争能力和整体价值,同时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助力。然而投资失败也会带来惨重的经济后果,失败的投资决策会将上市公司“套牢”,公司遭受重创的同时也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现有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非效率投资行为(张纯、吕伟等,2009),并且投资效率不高(姜付秀等,2009)。同时非效率投资会导致公司价值下降和财务危机,都为各界关注企业的非效率投资敲响了警钟。
针对如何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国内外学者已经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及改善代理关系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并给投资者带来显著的利益(李万福等,2011)。投资是企业实现经营和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有效的内部控制为保障企业目标的最终实现,理应会对企业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除此之外,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也更加规范和完善。有关部门更希望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上市公司能够重视自身内部控制建设,实现经营和战略目标,进而为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非效率投资的动因研究
(一)融资约束
Jaffee Russel(1976)认为企业在债务融资时与债权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作为信息劣势方的债权人会提出更多的贷款约束条件,从而导致企业被迫放弃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从而投资不足。Fazzari et al.(1988)依据信息不对称理论提出了融资约束假说,实证检验了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在信息成本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差异,证明了企业融资约束程度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正相关。在此基础上的研究得出较为一致结论:即当企业面临较强融资约束时,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较强。
国内方面,冯巍(1999)的研究结果发现内部现金流量是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企业在面临融资约束时这种影响更加显著。魏锋和刘星(2004)结果支持融资约束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显著正相关。除上述文献,融资约束会影响企业投资行为,该结论同时得到国内不少文献的支持。
(二)代理冲突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同时会产生委托代理问题(Jesen,1986),进而对企业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国外研究中,针对第一类股东和经理人的第一类代理问题,Jesen(1986)指出两权分离情况下,高管会构建“个人帝国”,进而过度投资。Shleifer Vishny(1989)研究表明管理者偏好投资专长领域,但这种投资并非会提升企业价值。
之后不少研究均验证了管理层在投资决策中存在着明显的个人利益动机,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效率(Lundstrum,2002;Bertrand Mullainathan,2003;Aggarwal Samwick,2006)。针对第二类代理问题,Shleifer Vishny(1989)指出随着股权集中的提高,大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增强,有利于抑制管理者的非效率投资行为。之后的研究也证实,大股东的掏空动机会体现在投资行为上,导致了企业的投资非效率。
国内何金耿和丁加华(2001)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中的经理机会主义动机导致企业高额利润留存,进而引发过度投资问题。辛清泉等(2007)实证检验了企业在进行资本投资时,高管薪酬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就上市公司整体而言,过低的高管薪酬会导致非效率投资,其中会明显导致过度投资,但对投资不足的证据不明显。唐雪松等(2007)以沪深2000-2002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代理理论下的过度投资行为。杨华军、胡奕明(2007)同样发现了该类现象。
三、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研究
(一)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
高质量会计信息可以帮助管理层识别投资机会、缓解股东与管理层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减轻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从而抑制企业非效率投资(Bushman Smith,2001;Healy Palepu,2001;Biddle et al.,2009;Chen etal.,2011;李青原等,2009;刘慧龙等,2014)。上述国内外学者关于会计信息质量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