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开题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概念: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包括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农民联营的合作企业、其他形式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五级。乡镇企业行业门类很多,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以及商业、饮食、服务、修理等企业。
背景:
八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构成中国经济的一大景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8年,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84 12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98%;出口商品交货值35 092亿元;实缴国家税金8 765亿元。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经济的总体实力。乡镇企业深刻改变了农村经济单纯依靠农业发展的格局。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只有老百姓想要生存下去的坚强毅力才是乡镇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中国的乡镇企业具有很强的“自然发生”色彩,存在着诸多问题也是不争的事实。在相当的程度上,乡镇企业的发展还没有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还不可否认地带有传统观念的束缚,管理者的素质还不是很高,市场意识淡薄等还突出地表现在生产经营中。
意义:
市场经济的确立,国有企业逐渐摆脱了原有的僵化、死板的模式,而乡镇企业原有的灵活、机动机制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黯然失色,乡镇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暴露的愈来愈突出:
企业的短期行为没有得到解决。随着承包经营范围的日渐扩大,一些企业的承包者大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只重产值、重速度、重利润,片面地考虑承包指标的兑现,而在宏观的发展上缺乏考虑,往往造成资源浪费,不能合理调动一切生产要素,效益低下等后果。同时,由于缺乏长远打算,不能从生产、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致使企业和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企业发展无后劲。退一步来讲,即使是有些企业意识到这一点,也往往是着重在企业的外延发展上下功夫,而使企业的规模发展远远快于技术进步。长此发展的结果,也必然是企业的生产脱离市场和日益提高的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这一点,集中表现在生产经营中,就是企业的产品在生产—流通—消费—生产这一循环上的周期大大延长,企业产品积压,资金利润率大大下降。同时,阻碍了产品结构的正常化,使得企业效益日渐下滑;
由于技术、设备、人才和市场意识等条件的限制,乡镇企业未能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最充分的利用。从一个时期来看,闲散的农村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简单结合,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随着企业走向市场,这种封闲的、仍带有局限性的,伴随着目前还不完善的市场体系的生产,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资源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
经营管理方式、市场观念同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相比略显滞后。大部分的乡镇企业,一般仅还停留在依靠资源、地理优势等的自身条件上,而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市场营销、预测、产品设计、质量管理、竞争策略等方面则略显不足,整个企业的资源、技术、生产等各个要素得不到最佳的组合,资金、市场也就得不到最充分的利用和开拓。自然,这种劳动密集、资源密集的粗放式经营在市场上愈来愈缺乏竟争能力;
乡镇企业税收负担在地区之间不平衡的矛盾相当程度上也很突出。并且随着经济的参差发展,往往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其企业实际上的税收负担要轻于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这主要是缘于各地区之间的财政承受能力不同,造成了政策的倾斜和企业的背向式发展,这也给逐步进入市场的广大乡镇企业造成了竞争的不平等性,不能充分体现国家优胜劣汰,鼓励公平竞争的产业政策。
纵然有人说乡镇企业的出现是一个偶然、一个意外,但谁也无法否认其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它在乡村的困厄中异军突起,带给人们巨大的希望,却又在巅峰时土崩瓦解。其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及隐藏在背后的深刻的社会、制度根源都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
本课题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
在乡镇企业研究中,学者们对其当年的飞速崛起有着激烈持续的讨论,而对乡镇企业在90年代末的迅速消亡则鲜有研究,但是我们依然能从不少学者的著作中发现他们对此问题的看法。比如,在主流政策言语中,乡镇企业的发展一般被看成群众对极左思潮的自发抵抗,可在潘维看来,没有“左”也就没有集体企业。他将改革前的社队企业理解成高层政策特别是党内激进派的政策产物,将改革后的乡村集体企业理解成集体主义精神的遗产。
而关于乡镇企业兴衰现象最主流的制度分析框架是“市场维护型联邦主义”理论。该框架及其衍生性解释致力于说明一个民主、法治和私有产权都不健全的国家为什么能有持续的经济增长。该框架正确地肯定了地方政府在发展辖区经济中的积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