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复习纲要2014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题 型
一、单选(15*2=30分)
二、判断(15*2=30分)
三、简答(4*5=20分)
四、论述(10*2=20分)
复习要点
(内容不需要展开)
第一章
信息量的单位、定义、载体;
信息基本形态:声音、图像、数据、文本;消息是信息及其信息外壳,数据的内涵;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技术主要特点
信息化技术对武器系统和联合作战有哪些影响
信息技术有哪三个层面:基础信息技术、主题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
军事信息系统的定义与主要功能;
什么是C4ISR系统:每个字母含义、C4ISR系统定义;
第二章
传播速度==波长×频率;
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毫米波的频率范围;
金属导体:几乎全反射;
绕射能力与电磁波波长、障碍物大小的关系。
极化的类型:线(垂直、水平)、圆(左旋、右旋)、椭圆,交叉极化(或者称正交极化)互不影响。
辐射场的电场振幅与距离成反比,功率密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收发互易性:同一天线可同时辐射、接收,具有相同的方法图、增益、极化等等。
增益的含义,方向图的含义,各个量定义:主瓣、半功率宽度、副瓣、副瓣电平
主瓣越窄、副瓣越少、副瓣电平越小,辐射能量越集中,增益越大;
接收天线与来波的极化匹配:若是线极化来波,要平行;若是圆极化来波,要旋向相同
线天线:半波对称振子天线:两臂对称,总长度为波长的一半。
面天线:基本结构=馈源+反射面,反射面电尺寸与主瓣宽度、增益的关系;
相控阵天线通过控制阵元馈电相位改变方向图主瓣的指向。
电波传播的四种方式
地波传播:沿地表绕射,一般为长波及以下频段,频率越低绕射越远,辐射为垂直极化;
天波传播:依靠电离层反射,一般为中波、短波频段,频率有上限,存在静区、多径效应;
视距传播:直线传播,一般为微波频段,地面视距受地球曲率限制,天线越高,视距越大;
散射传播:依靠对流层或电离层中空气密度和离子密度的不均匀性对电磁波进行散射,一般为超短波和微波频段;
信号分类:确定信号和随机信号,连续时间信号和离散时间信号
频谱分析的定义?
时域信号在时间上越窄,其频带越宽;
什么是调制、解调?
第三章
雷达测距、测角、测速的原理;
雷达方程、每个参数的含义,提高雷达作用距离可采取的措施
测距精度受脉冲宽度影响;测角精度受方向图主瓣宽度影响;
多普勒效应测速:辐射源或反射物靠近,则频率升高;远离,则频率降低;
雷达信号体制:连续波雷达、脉冲雷达
雷达隐身的目的:减小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积
雷达隐身的两种技术:外形隐身、材料隐身
微光夜视仪:物镜、像增强器、目镜
红外热像仪常用波段: 3~5μm 和8~14μm
信道类型:有线(同轴线、光纤、双绞线等)、无线信道(地波、天波、视距波、散射波)
通信系统的两种类型:模拟、数字
信道容量的计算及其含义;公式B为信道带宽,S为接收信号功率,N为噪声功率幅度键控、频移键控和相键控FDM 采用频谱搬移的办法使多路信号分别占据不同的频带进行传输。
TDM 使多路信号分别占据不同的时间片段进行传输。
CDM 则是采用一组正交的脉冲序列分别表示不同的信号。
WDM 主要使用在光纤通信中,可以在一条光纤内同时传输多个波长的光信号,成倍提高光纤的传输容量。
多址的定义和三种方式: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码分多址
卫星通信系统的四大组成部分:空间分系统、通信地球站群、跟踪遥测及指令系统和监控管理分系统
光纤通信的原理:全反射原理,波分复用概念
通信网的组成:一般包括传输设备、交换机和终端等三大类通信网设备,以及相关的信令、协议、标准等软件。
时域、频域、空域抗干扰:扩频、跳频、自适应、猝发通信
第五章
语音处理的几种手段:增强(即降噪)、变速、更改、合成、识别(知道每种处理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即可,不用记定义、方法);
图像处理的几种手段:增强(对比度、平滑、锐化)、恢复、分割、变换、识别(知道每种处理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即可,不用记定义、方法);
模式识别定义: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或属性,利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机器系统,运用一定的分析算法认定它的类别,系统应使分类识别的结果尽可能地符合真实。
模式识别的前提是:同一模式类内的模式之间有相似性,不同模式类的模式之间有差异性。模式分类的困难是:同一模式类内的模式之间有差异性,不同模式类的模式之间有相似性。
模式识别系统框图:
分类的两种方式含义:有监督分类、无监督分类
战场信息融合:通过整合来自多信源的侦察监视信息,生成统一、全面的战场态势,满足指挥人员对战场认知的要求。
战场信息融合的目的:目标信息综合、态势信息综合、威胁信息综合
战场信息融合的五个步骤:
第六章
信息对抗含义与分类;
电子对抗的含义及三方面:电子侦察、电子攻击、电子防御
电子侦察:优势(隐蔽性、距离、信息多而准)、局限性
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