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关系.doc

发布:2018-07-11约1.17万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论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学 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人力资源管理08本 毕业年份: 2012 年 姓 名: 魏智敏 学 号: 080441073 指导教师: 钱怀瑜 职 称: 教 授 渭南师范学院教务处 制论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魏智敏(渭南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08级1班)摘 要: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大多数企业开始着手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两者的有效结合促进企业的发展,保持企业良好的竞争态势。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现状及其关系,然后指出两者结合中的问题,分析了两者结合需要的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以人为本;交互影响现代社会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更是文化经济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表现为文化力的竞争,企业文化的建立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培养起来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软约束对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再加上和人力资源的密切配合、紧密联系,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力。企业通过建立优良的企业文化与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凝聚广大员工,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的,从而达到与员工的共同成长。因此,如何精心打造独特的企业文化,如何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如何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相互促进,便成为现代企业必须思考与研究的课题。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现状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达到最佳水平,并通过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恰当诱导来控制和协调内部人际关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在现代企业中,人才是一切生产活动的载体和基本前提,企业能否在行业内保持良好的竞争态势,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是否拥有高素质的人才。[1]企业文化是立足于“人本管理”理念,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是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积累和形成的文化价值体系,其集中表现为所有企业成员共同遵循的、具有先进性与个性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规章制度的逐步完善,并使企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2](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不成熟,带有较浓厚的人治和经验主宰的倾向,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1.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战略引导、战略驱动、战略约束。只有这样,才可能保持人力资源管理的连续性、持久性、动力性。然而,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特别是相当部分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对政策较大的依赖性。而我国政策本身变化大这一特点,使不少企业忽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我国企业领导大约有80%[3]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制定及推行缺乏深刻认识,至少有60%[3]的企业没有始终一致贯彻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还有一些企业仍沿用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去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从而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效,加大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削弱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竞争力。2.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特色人力资源管理的不竭动力源来自于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而其中核心的价值及其价值体系则需要长时间的磨合。这一切需要时间,需要坚持,还需要创新和超越。而我国企业大多采取把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基本做法稍加改造,加上自己的经验,便形成了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因此,极大地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发挥,使人力资源管理陷入鸡肋的境地。3.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保障“以人为本”是企业领导都能说出一大堆道理的话题,而“以人为本”以什么为载体、怎样贯彻、切实保证推行,就难以落实。没有完善健全的制度保障,再开明的领导也难以保证人性化的管理持久地推行。正因为我国企业不少领导在制度建设思想不重视、行动不力,遇到班子调整、人员升迁,“以人为本”就不自觉地变味儿,使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停留在口头上。 4.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意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人性化管理的种种手段,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使员工对企业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员工自觉地为企业作贡献,由此实现自身的价值,达到通常所说的企业与员工双赢的格局。目前,我国企业员工的主体意识已弱化到令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