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车床拨叉设计说明书(含图纸).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零件分析
1.1 零件的作用
题所给的是CA6140车床上的拨叉,它位于车床变速机构中,主要起换挡作用,使主轴回转运动按照工作者的要求工作,获得所需的速度和扭矩。零件上方的Φ20mm的孔与操作机构相连,下方的Ф50mm的半孔则是用于与所控制齿轮所在的轴接触,通过上方的力拨动下方的齿轮变速,两零件铸造为一体,加工时分开。
1.2 零件的工艺分析
CA6140车床上的拨叉共有两处加工表面。其间有一定的位置要求,分述如下:
1.2.1 以Ф20mm为中心的加工表面
这一组加工表面包括:Ф20mm的孔,以及其上下表面,孔壁上有一个装配时要钻铰的Ф8mm的锥孔,一个M6的螺纹孔,和一个缺口。
1.2.2 以Ф50mm为中心的加工表面
这一组加工表面包括:Ф50mm的孔,以及其上、下端面;
这两组表面有一定的位置要求;
Ф50mm的孔的上、下表面与Ф20的孔的垂直度误差为0.07mm。
Ф20mm的孔的上、下表面与Ф20的孔的垂直度误差为0.05mm。
Ф50mm、Ф20mm的孔的上、下表面以及Ф50mm的孔的内表面的粗糙度误差为3.2um。
Ф20mm的孔的内表面的粗糙度误差为1.6um,精度为IT7。
2. 工艺规程设计
2.1 毛坯的制造形式
零件材料为HT200,考虑零件在机床运行过程中所受冲击不大,零件结构又比较简单,故选择铸件毛坯。 图一 毛坯图
2.2 基准面的选择
2.2.1 粗基准的选择 对零件而言,尽可能选择不加工表面为粗基准,而对若干个不加工表面的工件,则应以与加工表面要求相对位置精度较高的不加工表面作粗基准,根据这个基准原则,现取Ф20mm的孔的不加工外轮廓表面作为粗基准,利用一组共两个短V形块支承两个Ф20mm孔的外轮廓作主要定位面,以消除3个自由度,再用一个支承板支撑在Ф72mm的上表面,以消除3个自由度。
2.2.2 精基准的选择 主要应考虑基准重合问题。当设计基准不重合时,应该进行尺寸换算,这在以后还要专门计算,此处不再重复。
2.3 制定工艺路线
制定工艺路线的出发点,应当是使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及位置精度等技术要求能得到合理的保证。在生产纲领已确定为中批生产的条件下,可以考虑采用万能性机床配以专用夹具,并尽量使工序集中来提高生产率。除此以外,还应当考虑经济效果,以便使生产成本尽量下降。
工艺路线方案一:
工序一:退火
工序二:粗、精铣Ф20 mm、Ф50 mm的下表面,保证其粗糙度为3.2 um
工序三:以Ф20 mm的下表面为精基准,粗、精铣Ф20 mm的孔的上表面,保证其粗糙度为3.2 um,其上、下表面尺寸为30mm,
工序四:以Ф20 mm 的下表面为精基准,钻、扩、铰、精铰Ф20 mm的孔,保证其内表面粗糙度为1.6 um,垂直度误差不超过0.05mm
工序五:以Ф20 mm的下表面为精基准,粗、半精镗Ф50 mm的孔,保证其内表面粗糙度为3.2 um
工序六;以Ф20 mm的下表面为精基准,粗、精铣Ф50 mm的上表面,保证其与孔的垂直度误差不超过0.07mm,其上、下表面尺寸为12mm
工序七:铣断
工序八:以Ф20 mm的孔为精基准,钻Ф8 mm的锥孔的一半Ф4 mm,装配时钻铰
工序九:以Ф20mm的孔为精基准,钻Ф5mm的孔,攻M6的螺纹
工序十:以Ф20 mm的孔为精基准,铣缺口,保证其粗糙度为12.5um
工序十一:检查
上面的工序可以是中批生产,但是其效率不高,并且工序四中的钻孔方法在钻孔是可能会偏离中心。经综合考虑,采用下面的方案二。
工艺路线方案二:
工序一;退火
工序二:粗、精铣Ф20 mm、Ф50 mm的下表面,保证其粗糙度为3.2 um
工序三:以Ф20 mm的下表面为精基准,粗、精铣Ф20 mm、Ф50 mm的孔的上表面,保证其粗糙度为3.2 um,Ф20 mm的上、下表面尺寸为30mm,Ф50 mm的上、下表面尺寸为12mm
工序四:以Ф20 mm 的下表面为精基准,钻、扩、铰、精铰Ф2 0 mm的孔,保证其内表面粗糙度为1.6 um,垂直度误差不超过0.05 mm
工序五:以Ф20 mm 的下表面为精基准,粗、半精镗Ф50 mm的孔,保证其内表面粗糙度为3.2 um
工序六:铣断
工序七:以Ф20 mm的孔为精基准,钻Ф8 mm的锥孔的一半Ф4 mm,装配时钻铰
工序八:以Ф20 mm的孔为精基准,钻Ф5 mm的孔,攻M6的螺纹
工序九:以Ф20 mm的孔为精基准,铣缺口,保证其粗糙度为12.5 um
工序十:检查
2.4 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