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传染病学流行性册乙型脑炎.ppt

发布:2018-12-21约1.68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传染病学 病例一 男,6岁,因发热、头痛4天,一天来病情加重,高热、呕吐2次,于8月29日入院。体查:T40℃,颈硬,克氏征阳性,血象:WBC 14×10/L,N0.86,L0.14。近一周来同村儿童中有十余名儿童同样发病住院,诊断首选应考虑为: 截至2006年8月16日,山西运城累计报告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病例66例,死亡19例,病死率约30%。 2006年7月,全国共报告乙脑发病2314例,死亡78人,病死率约为3.3%。与去年同期相比,报告发病数上升了43.73%。报告病例以学龄前儿童和学生为主。运城市是乙脑疫源地,往年都有病例发生。但今年乙脑发病高于往年同期水平,并且高度散发,以中、成年人为主,病死率几乎是我国平均水平的10倍。 2007年6月,全国共报告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413例,比去年同期的178例增加了一倍多 。 * * * * * 主讲 周卫凤 9 第四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 脑) 日本脑炎 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高热、抽搐、意识障碍、 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乙型脑炎病毒﹙乙脑病毒﹚ 病毒特性: 表面有血凝素刺突 抵抗力不强 可产生三种抗体 补体结合抗体 中和抗体 血凝抑制抗体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乙脑是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猪﹙幼猪﹚是主要传染源 流行期间疫区猪感染100% 2、传播途径 蚊子﹙三带喙库蚊﹚是乙脑主要传播媒介 乙脑病毒长期储存宿主 蚊虫叮咬 3、人群易感性 免疫力持久,6个月内婴儿有保护 2~6岁儿童 4、流行特征 乙脑病人:隐性感染者=1:1000~2000 蚊虫滋生地区 7、8、9月 高度散发性 四、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带乙脑病毒 的蚊虫 叮咬 人 病毒进入人体 单核—巨噬细胞 内繁殖 入血 病毒血症 多数 不侵入中枢 神经系统 通过 血脑屏障 隐性感染 轻型病例 少数 进入 中枢 神经系统 脑炎 病理解剖 1、神经细胞病变 脑实质病变为主 形成坏死软化灶 2、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 “血管套” 3、噬神经细胞现象 4、血管病变 五、临床表现 “四期三关” 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 ﹙一﹚典型乙脑的临床表现 1. 初期 高热、头痛等 2. 极期 脑实质损害症状 “第一关” 高热关 “第二关” 抽搐关 “第三关” 呼衰关 中枢性呼衰为主 呼吸衰竭是本病主要死亡原因 ﹙4﹚意识障碍 包括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等 ﹙5﹚颅内压升高及脑水肿 ﹙6﹚脑膜刺激征等 3. 恢复期 后遗症期 5%~20%的重症病人6个月后仍留有  精神神经症状。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       失语、肢体瘫痪等,经积极治疗可有不同       程度的恢复,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 ﹙7﹚其他如植物神经损害致尿潴留、直肠麻痹等 中枢性 外周性 ▲呼吸节律 ﹙二﹚临床类型 1、轻型 2、普通型 3、重型 4、暴发型 ﹙三﹚老年人乙脑 六、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10~20)×10 /L,中性粒细胞>80% 9 2、脑脊液  典型病脑改变 外观透明或微混 csf Rt +生化 WBC计数多在50~500×10 /L 6 3、血清学检查 ①特异性IgM抗体 早期诊断 ②补体结合抗体 流行病学调查 中和抗体 血凝抑制抗体 4、病毒分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