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析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
(数学与应用数学)
张 青
浅析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
张 青
论文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一、形式单调。二、内容偏颇。三、深度不够。四、互动作用失衡。然后针对这四个问题,又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对策:一、建立现代教学观。二、进行增强互动的教学设计。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四、培养学生的有关习惯与能力。
关键词 课堂教学 互动 师生互动
“互动”从狭义来讲,指在一定社会背景和具体情景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师生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等各个领域已进入了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这就要求我国的教育、教学必需进行改革,才能顺应新时代潮流的要求。为此,我国教育部门对教育教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拟定了新课程标准,改用了新教材,在具体实施时,要求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整合、交流和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伟大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师生互动”因此而成为研究课堂教学过程的热点话题。师生互动是师生的双向交往,双向构建的过程。在高质量的互动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既让教师真切地体验到了生命活动的真存在以及自我价值的真谛,也让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㈠ 形式单调:师生间的互动较多,学生间的互动较少。
课堂互动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但学生作为课堂互动双方中的一方,可以学生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三种身份出现。这样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可组成多种形式,如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小组、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全体与学生全体、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
㈡深度不够:浅层次互动较多,深层次互动较少。
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闹忙,实际上,此为“物理运动”,而非“化学反应”,即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成一单线条前进,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涌。
㈢内容偏颇:认知互动较多,行为互动较少。
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交往,其内容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把师生互动的内容分为认知互动、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包括认知方式、情感、价值观的促进形成,知识技能的获得,智慧的交流和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等等。但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更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换意见,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于是,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而严重缺乏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等过程。
㈣ 互动作用失衡:单向型互动较多,成员型互动较少。
在分析课堂中的师生角色时,我们经常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把师生关系定为主客体关系。于是师生互动也由此成为教师为主体与学生为客体之间的一种相对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服从”影响,教师常常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
二、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
㈠ 建立现代教学观。
1、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本质观。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它是人类交往活动中更特殊的一种。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学过程的一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