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水体污染.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滇池水体污染
摘要:滇池被誉为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但近2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加重了流域生态环境压力,水体受到污染,导致湖泊严重富营养化,滇池面临着严峻的水环境污染问题。
关键词:滇池;水体富营养化;污染;
1.滇池简介
滇池位于云贵高原中部,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地处长江、珠江和红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滇池流域面积2920平方公里,为南北长、东西窄的湖盆地,其中山地和湖滨分别占流域面积的70%和20%,水面约占10%。滇池是典型的半封闭宽浅型湖泊,水域分为草海和外海两个部分。
滇池素以高原明珠闻名于世,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急剧增加,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滇池受到了污染,水质恶化,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云南省环保厅发布的《2008年云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指出:滇池草海、滇池外海属于水质重度污染(劣Ⅴ类)。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基本丧失了水体使用功能。
2.滇池水体富营养化及其污染物的来源2.1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使藻类和浮游生物旺盛繁殖,从而破坏水体生态平衡的现象。湖泊、内海、港湾、河口等缓流水体易发生富营养化。现在普遍认为,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是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诱因,其中又以磷为关键因素。影响藻类生长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极为复杂,很难预测藻类发展趋势,也很难确定富营养化表征参数。目前用于判断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指标有:含氮量大于0.2mg/L,含磷量大于0.01 mg/L,生化需氧量(BOD5)大于10 mg/L,细菌总浓度(淡水,PH7~9)达104个/mL,叶绿素a(表征藻类生长量)大于10 μg/L。
20世纪后期,我国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导致赤潮和水华频发。赤潮发生在海水中,而水华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淡水中某些浮游生物爆发性增殖并聚集于水面的一种生态现象。在未被污染前,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特点是种类丰富,但每个种群的个体数目较少。水体被污染后,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减少,每个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在湖泊中,导致水华的藻类以蓝藻(蓝细菌)为主,蓝细菌的光合作用方式类似于植物。水体富营养化时大量繁殖的蓝细菌约有20种每种蓝细菌旺盛繁殖的持续时间各不相同,蓝细菌过度繁殖后,会造成水体缺氧而降低自身繁殖速率。一种蓝细菌衰退可促使其他蓝细菌增殖,从而发生蓝细菌演替。存在固氮蓝细菌时,磷是诱发水化的限制因素。有的固氮蓝细菌含有气泡,可为蓝细菌提供浮力。光照较弱时,气泡膨胀,使蓝细菌上浮至水面;光照过强时,气泡萎缩,使蓝细菌下沉至弱光区。
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生态演变的一个阶段。这种演变既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天然水体富营养化是自然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生态演变,其过程极为缓慢。人为水体富营养化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的水体生态演变。这种演变很快,可在短期内出现。其控制因子主要是外源性的。滇池的水体的富营养化就是人为富营养化。
2.2滇池的污染源
滇池污染问题的形成是综合的,主要包括:(1)流域经济快速增长,生产生活污染排放超过 HYPERLINK /search?word=%E7%8E%AF%E5%A2%83%E5%AE%B9%E9%87%8F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环境容量,水环境压力不断加大;(2)环境 HYPERLINK /search?word=%E5%9F%BA%E7%A1%80%E8%AE%BE%E6%96%BD%E5%BB%BA%E8%AE%BE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HYPERLINK /search?word=%E5%9F%8E%E5%B8%82%E6%8E%92%E6%B0%B4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城市排水 HYPERLINK /search?word=%E7%AE%A1%E7%BD%91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管网不完善,入湖河流成为纳污河道;(3)缺乏雨季行洪 HYPERLINK /search?word=%E6%B1%A1%E6%B0%B4%E6%B2%BB%E7%90%86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污水治理技术和措施;(4) HYPERLINK /search?word=%E8%93%9D%E8%97%BB%E6%B0%B4%E5%8D%8E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蓝藻水华持续爆发,严重影响滇池水环境功能;(5)湖泊 HYPERLINK /search?word=%E8%87%AA%E5%87%80%E8%83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