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91版1比5万).ppt

发布:2017-08-04约2.05万字共6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8.3 异常图(单元素或综合元素异常图)。由于1∶50 000化探普查的选区大都部置在1∶200 000区域化探所发现的异常分布区、已知矿区外围、航磁异常分布区或经地质区调队认为成矿最有利的地区。在本类地区如果以测区内全部样品中元素含量的平均值来度量本测区的背景值并以此来确定异常下限,有时会造成异常下限定值偏高而导致弱异常被漏掉的可能,因此,为了判断在本测区究竟应选用何种计算背景和异常下限的方法,应根据8.2所述全区元素含量频率分布直方图上元素的大致分布特征,一般可选如下确定异常下限的方法。 8.3.1 如果测区面积较小(不大于500km2)、地质情况较简单,元素呈明显单峰分布,或者可以看出分布中有一个单一的背景全域和一个异常全域,就可以在全测区内(剔除高值点)计算出一个统一的背景平均值 及异常下限,单峰分布时其计算式为: 当1∶50 000化探普查的选区部署在异常区或矿区外围时,往往在频率分布中有一个单一的背景全域和一个异常全域交迭而出现双峰,或虽未出现双峰但频率分布曲线呈不对称的正向偏斜,此时一般可利用众值m0,代替平均值 ,采用众值左方的频率分布曲线推算右方和其对称的另一半曲线的方法求得背景值。其计算式为: 式中I为组距;X0为众值所在组起点值,f1为众值所在组前一组频数;f2为众值所在组之频数:f3为众值所在组后一组之频数;X为组中值;n′为众值m0左方样品总数。 异常下限:T=m0+2δ′ 若按对数正常分布的计算式为: 8.3.2 如果测区面积较大(大于500km2)或测区是在一些重要成矿区进行若干个1∶50000普查化探图幅的联测,地质情况又较复杂,一般需要划分子区分别计算不同地质单元中的背景平均值和异常下限。可以根据地质单元或地球化学单元(不同背景含量区)来划分子区,同时还要结合确定的考虑地貌单元及分析偏倚。 无论用何种方法确定的异常下限值在异常圈定时仅作为参考值。因为此值的确定是否正确还应根据它是否能客观地反映本测区内的矿产和矿化的分布特征而作适当修正。 8.4 单元素异常图的编制一般可按异常下限的1、2、4,8……倍或异常下限值的1、1、5、2、3、 4、6、8……倍勾绘正异常等含量线和按 勾绘负异常等含量线。正异常部分可按异常下限值的1、2、8倍划分三个浓度级,分别着以粉红、红、棕色三种面色;负异常部分可按 划分三个浓度级,分别以浅蓝、蓝、深蓝三种面色。 8.5 综合异常图的编制应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一般可将与主要成矿元素互相重合或交迭的元素套合在一起。可按照异常元素的重要程度和所要反映的问题,将它们分为若干层次组,联合使用不同粗细的线条、花纹和面色来分别表示每一种元素的异常。一般情况下,一种元素的异常仅用一根线条(或一种花纹、面色)标出该元素某一个浓度级的异常范围,不同元素可根据各异常元素的浓度所反映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选用其某一浓度范围,而并不一定都用异常下限来圈异常。应尽量使异常中的每一种线条(或花纹、面色)都有其特定的地质——地球化学含义,如分别反映整个异常的范围、元素分带、近矿程度和矿化范围,异常或矿化中心等。当异常元素种类较多的情况下,为不使图面负担过重,可将异常元素分别作在2~3张图上,在分张作图时,主要成矿元素或有重要指示意义的元素异常要同时出现在每一张图上,以便元素间的相互对比。综合异常图最好能复合在简化地质图上。 8.6 在单元素地球化学图、异常图及综合异常图编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结合异常检查结果,对异常要进行价值和地质(成因)的两种分类。 单元素异常图和综合异常图上的异常要进行编号和登记,异常编号可首先在综合异常图上进行。异常编号和登记的方法可参见有关化探生产技术管理制度。异常登记重点是综合异常和具有找矿意义的单元素异常。 9 异常的评价和查证 9.1 为了研究化探异常和工业矿床之间的相关性。除了从化探异常本身的特征进行评价外,还常常需要研究异常所处的地质环境和有关的物探资料。对于化探异常本身的评价主要应包括:异常下限的确定,异常面积、强度和规模的评价及度量方法;异常的组分特征;异常元素的分带性;异常各元素间的比值等。 9.1.1 异常面积是以等含量线圈出的含量≥异常下限值的面积,是评价异常的重要参数。异常强度常采用在异常面积内的各种异常值的平均值来度量。异常规模是把异常面积与异常强度综合在一起的一个评价异常的参数。它也常常被作为面金属量(Ps)。其计算式为: 为使含量级次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