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线公路通行能力计算机模拟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干线公路通行能力计算机模拟研究
总结报告
【研究总结与技术报告】应包括立项背景目的、任务来源、组织研究过程、总体思路、研究成果、主要发现点、科学价值、学术界公认程度、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综合比较、存在的问题。注意:上传附件的名称请不要超过25个汉字。
图1 技术路线
四、研究成果和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本课题由安徽省公路管理局牵头,东南大学交通学院负责主要研究与报告撰写工作,共同围绕“干线公路通行能力计算机模拟”这一主题开展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协同攻关和分工研究,目前已经较好地完成了安徽省交通厅计划任务中确定的研究任务和考核指标。
(一)研究报告
1.《干线公路通行能力计算机模拟研究》
2.《双车道干线公路通行能力计算机模拟软件用户手册》
由安徽省公路管理局和东南大学交通学院负责研究完成。
(二)工程应用示范
1)2005年10月系统开始在安徽省公路管理部门投入运行,普遍反映软件系统接口齐全、功能完备,具有较好的操作性。系统运行稳定、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灵活性强。研究成果提高了管理的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增强了管理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对提高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和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可在安徽省推广应用,并对全国公路管理的发展也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对公路在规划、设计阶段的工作具有很大指导意义。在我省开展的多条干线公路的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中,运用该成果对公路使用年限内的远景交通量和通行能力进行分析预测,避免了确定公路建设规模时的不当和失误,科学合理地调整和确定了公路技术标准和工程规模,极大地提高了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改建项目中,使公路规模符合交通量和通行能力的要求,使有限的公路建设资金得到最合理的运用。在巢湖、滁州、黄山等市的改建工程的及施工中,使用该成果取得显著成果。
3) 建设部门反映该成果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在平原和山区路段分别应用该成果,分别考虑了平纵线形指标、路基路面宽度、交叉口数量等指标的差异性,其结果与实际情况能很好地吻合。该成果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自该成果推广使用以来,业务工作人员经过了简单的培训,都能很快地熟练掌握并实际应用。工作人员普遍反映,该系统操作方便,功能较强,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增强了公路部门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此外,该成果更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使用该成果以来,建设部门能够科学合理地确定公路等级、技术标准、建设规模和建设时机,避免了项目的标准过高,规模过大,资金浪费等现象,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有针对性地对公路进行了改建,沿线群众反映良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拥有1项软件著作权
已经向江苏省信息产业厅申请《双车道干线公路通行能力计算机模拟软件》技术鉴定。
(四)国内外刊物或会议发表论文2篇
谢洪新,成礼平,过秀成. 双车道公路通行能力计算机模拟程序设计[J]. 公路交通科技,2003,(S1).
潘敏荣,潘昭宇,陈玮,过秀成,彭道月. 基于MISSION 模型的双车道公路路段交通流模拟设计[J]. 2005 年海峡两岸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学术研讨会,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研究与实践,2005.8.
周杲尧,过秀成.驾驶员行为特性对交通仿真模型的影响及其应用[J].现代交通技术,2005,(S2).
五、项目创新点和特色
本课题针对目前安徽省公路管理过程中对公路通行能力分析和服务水平评价工作的实际需求,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从干线公路基本路段及集镇、养护施工、收费站、搭接道口等特殊路段分别进行建模,模拟研究各种不同条件下的通行能力,并建立基于跟车时间百分比的干线公路服务水平评价体系。为公路建设和管理,掌握路段通行能力实际状况,确定改扩建及新建路段的合理规模和路段养护管理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撑,提高了公路工程预可、工可分析以及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部分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在国内同一领域处于领先的水平。
1) 系统分析了安徽省干线公路集镇、养护施工、收费站、搭接道口等特殊路段的道路交通特性;
2) 构建了双车道公路交通流模拟模型,及道路条件影响模型与特殊路段影响模型,并通过实测数据标定了模型相关参数;
3) 用Borland Delphi7.0工具开发了干线公路通行能力计算机模拟软件,实现了模拟路段管理、各种影响因素下的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模拟和模拟结果分析等功能;
4) 运用交通流模拟软件,针对不同的路面宽度、不同地形条件和不同道路纵坡,并考虑车辆的外部尺寸,实际动力性能、车速及车型组合不同对车辆折算系数值的影响,提出了适合安徽省干线公路实际的各种车型的PCE值;
5) 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确定了干线公路基本路段及集镇、养护施工、收费站、搭接道口等特殊路段的通行能力,建立了基于跟车时间百分比的双车道干线公路服务水平评价体系;
6) 研究采用交通流模拟的方法研究流量、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