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京派专用课件.ppt

发布:2017-02-04约2.87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京 派 乡土抒情小说 田 园 牧 歌 1926年后,大批教授作家南下,滞留在平津的文人一方面感到古都寂寞,一方面又觉得可以全身远祸以 活获得冷静清明的文化心境,在远离政治漩涡的北方学府以静观的眼光谛听社会风云,在吟咏人性的常态与变态中建设自己高雅的艺术神庙。周作人的文学前情趣和胡适的自由主义政治观成为他们最初的支点。在他们周围形成了一个文学群体,是为京派。 京派的范围“可远观不可置于睫眉之前”。 广义的京派大体三部分 人:语丝社分化留下的、 新月社留下的,清华、 北大、燕京等大学师生。 1926年后,大批教授作家南下,滞留在平津的文人一方面感到古都寂寞,一方面又觉得可以全身远祸以 活获得冷静清明的文化心境,在远离政治漩涡的北方学府以静观的眼光谛听社会风云,在吟咏人性的常态与变态中建设自己高雅的艺术神庙。周作人的文学前情趣和胡适的自由主义政治观成为他们最初的支点。在他们周围形成了一个文学群体,是为京派。 京派的范围“可远观不可置于睫眉之前”。 广义的京派大体三部分 人:语丝社分化留下的、 新月社留下的,清华、 北大、燕京等大学师生。 狭义的京派两个沙龙(林徽因的太太客厅、朱光潜家的谈诗会),一个阵地(沈从文《大公报》文艺副刊) 理论家朱光潜、李健吾(刘西渭)、梁宗岱、李长之等 小说家沈从文、冯文柄(废名)、萧乾、芦焚(师陀)、凌叔华等 狭义的京派才是真正的京派 废名(1910—1967) 原名冯文柄,湖北黄梅县人。家境殷 实,1922年考入北大预科英文班,开始 发表诗歌、小说,毕业后在北大任教。抗 战期间回县教小学。抗战结束复受聘于北大。1952年调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后来任中文系主任,直到病逝。 废名受周作人影响颇深(得意门生),对中西文化宽容的认同及对时代潮流保持距离感,使他采取返朴归真的人生态度和静穆远观的审美态度,像 古代陶渊明、李商隐写诗那样写小说,创造出田园牧歌似的境界。 《竹林的故事》写河边竹林旁一户人家,父母和女儿三姑娘,过着种菜、打鱼的生活,无忧无虑。三姑娘在这里嬉戏,帮父亲捉鱼,帮母亲买盐。后来父亲死了,她同母亲种菜卖菜,与人们相处和谐,与买菜人也全无商业气息。 《桥》第一部长篇,写了十年。上篇写读小学的程小林放学后无意识地过了桥到城郊游玩,遇到放牛的史家奶奶和琴子,谈话间知道了父辈有来往,史家派人给程家送礼结缘。下篇写十年后小林回乡,琴子身边多了个表妹细竹,一个是先入为主的未婚妻,一个是具有春天般神韵的少女三人间天真无邪,虽有《红楼梦》类似的人物关系,却无它的矛盾与悲剧结局。被编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认为“比散文更觉得有意味也未可知”。 废名与沈从文同样把乡土诗化,但更多了隐逸气。 萧乾(1910---1999)原名塔塔木林,蒙族,生于北 京。是遗腹子从小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有《篱下》 《矮檐》。10岁进工读学校接触到宗教伪善一面,写有 《在十字架阴影下》,《栗子》6篇中有4篇是揭露传教士及善男信 女。高中参加青年团被捕,保释后南下汕头做中学国语教员,恋爱 受挫作长篇《梦之谷》。回京入辅仁大学、燕京大学,毕业任《大 公报》编辑兼记者。采访过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 《梦之谷》 故事 取自作者初恋,18岁在汕头一所中学教国语,爱上个大眼睛的潮州姑娘“我们坐在山坡上望着进出海港的远洋轮,做过一道去南洋的梦,这因缘终于被曾经资助过她上学的一位大老财破坏了。” 人物 “我”: 是个追求政治理想的青年,流浪到潮州不只是把教课当作谋生手段,更看作与民族文化相关的事业。他支持学生成立“天籁团”,为筹措经费组织演剧。共同的身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