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东道国的国家风险及规避.doc

发布:2016-03-09约4.76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走出去”的国家风险与应对措施 李福胜 一、“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伴随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资本积累增加,我国的本土资本也在寻求海外有市场、技术、资源优势的土壤,中国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宏观政策层面,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建厂设点,开拓国际资源和市场,寻找拉动过剩劳动力就业的新领域。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2004年我国各类企业的对外投资已达360亿美元,我国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也正式发布了《200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2005年,我国企业的“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对外直接投资(FDI,非金融类)总额69.2亿美元,同比增长25.8%;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和新签合同金额分别为217.6亿美元和29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4.6%和24.2%;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和新签合同金额48亿美元和42.5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我境外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17亿美元,累计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358亿美元。市场分布从过去主要集中在港澳、北美、中东等少数地区扩展到非洲、拉美、东欧、俄罗斯以及亚洲等160个国家和地区。在方式上也日益多样,包括境外工程承包、资源开发投资、特许经营、全散装件(CKD)和半散装件(SKD)、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为规避贸易壁垒和分散经营风险的各种策略(如离岸注册等)、跨国并购等等。 “走出去”既是贯彻中央的大战略,也是企业自身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以及多样化经营贴近资源和客户、分散风险的需要。企业“走出去”可以提升国家的产业结构、稳定国家的经济发展、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其经济和社会效应都十分明显。 二、境外经营活动面临东道国的国家风险 走出国门承包工程、进行劳务合作、开展海外投资,要面对国际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其中,国家风险是经常被忽视的,然而国家风险管理却越来越显重要,“走出去”中遇到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问题也比比皆是。2004年4月,8名中国在伊拉克遭绑架2月,3名中国工程师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遇袭身亡。2005年是中国外交部发布出国特别提醒数量最多、频率最高的一年。在外交部网站上百条出国特别提醒,绑架、恐怖袭击、抢劫、政变、动乱、灾害,甚至劳务纠纷、非法移民、留学等“海湾战争”以后,1996年12月启动的联合国“石油换食品”计划成为伊拉克与外界开展经贸往来的惟一合法渠道。我国对伊年出口额最高达4亿美元,年度进口额最高达6.5亿美元(2000年)。但由于伊拉克多年战乱,导致我国对伊贸易应收账款问题突出。据报道,自1986年中伊两国签署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以来,伊拉克方面对中国的贸易和工程承包欠款超过13亿美元。伊拉克战争开战之前,我国企业在伊拉克的工程承包和供货合同金额达到27亿美元(基本是电站设备和工程)。伊拉克战争可能给中国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达44.74亿美元。 突发事件引致的国家风险也屡见不鲜,特别是在“9·11”之后。例如2004年3月11日清晨7点50分,西班牙遭遇严重的恐怖袭击,首都马德里发生多起爆炸,导致200多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西班牙爆炸引致欧洲证券市场的大幅下挫,许多投资人开始大量转移资产。 三、实施跨国经营,要善于识别和规避国家风险 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规模日益扩大,投资方式已从相对简单的加工贸易向资源开发、兼并与收购等发展,“走出去”的目的地也从传统的东南亚、香港、北美向非洲、拉美、中亚、俄罗斯等地区转移。这实际也意味着,国家风险也从相对较低、较为熟悉的地区向国家风险相对较高、较为陌生的地区转移。2005年,我国对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的股本投资增加一倍以上,特别是在能源开发领域,我国的对外投资几乎都集中在国家风险最高的非洲、拉美、中东和中亚。以对外工程承包为例,2005年我国企业在亚洲和非洲市场上完成的营业额之和占全部海外市场的70%左右。而在资源开发领域,虽然周边国家是相对传统的市场,但从长远看,还有待于加强与中东、非洲等资源丰富且友好国家的合作。 既然我们不得不面对国家风险,学会分析、识别和管理国家风险就非常必要。通过分析、评估、监控国家风险,可以防范和化解国家风险,避免因为国家风险导致的损失。 第一,要充分提高对国家风险的认识并建立国家风险管理制度。 国家风险是客观存在,开展国际业务必然会遇到国家风险,尽管其风险有高低之分。但若没有国家风险意识,不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就可能因为遭遇国家风险而造成财产、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因此,要将国家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国家风险管理体系中,对国家风险分析、评估、报告与评级是其重要的内容和环节。从评估主体看,国家风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