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法.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刘衍玲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ssq@.swu.edu ;本讲内容:;一、学生心理素质结构;1. 认知品质
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人格特征因素。
;2. 个性品质
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相应地,个体在知、情、意的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3. 适应性品质
适应性品质是个体在认知和个性的基础上,在人特定年龄阶段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中,通过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外在社会环境进行学习、应对和防御,对内在心理过程进行控制、理解和调适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行为倾向。 ;适应性品质;求知欲;本讲内容:;二. 心理素质训练课的原则;
(一) 活动性原则
活动是心理素质生成和发展的机制,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发??。
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是心理素质教育成功实施的前提。
;活动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三化三性)
? 生活化 ? 活动化 ? 操作化
? 养成性 ? 互动性 ? 针对性
;? 生活化:活动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 活动化 :学生自由、自主、创造性地参与活动,既包括外部的观察、动作操作、表演等活动,也包括内心的思考、体验、感受、反思等活动,以及由内到外的表达(文字、符号、图形等)、辩论、讨论等。
? 操作化:训练内容重在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体验、如何反思,教给学生方法、步骤和策略。;? 养成性: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以心理品质养成性训练为中心,如认知能力的训练、观念的改变、情感的激发与沉淀、人格的培养、行为的塑造和习惯的养成等。
(心理素质教育目标重点强调素质的培养、养成,而非咨询辅导,解决心理问题;注重观念、体验、习惯和能力,而非心理学知识的普及。)
? 互动性:训练过程强调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同伴之间的观念的启发与碰撞、情感的激发与冲击、行为的激励与制约,即训练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 针对性:心理素质训练课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家庭、学校、班级的实际状况。
;创设三个情境:
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
能引导学生活动的活动情境
能触动学生内心世界的心理情境。
;问题情境举例:
在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时,以“羊、草和狼”的推理题创设情景。
羊、草和狼
;活动情境举例: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时,以“队伍撤退”活动创设合作情境。
活动说明:
有一支小分队,在战场上掩护大部队转移。经过一番艰苦的战斗,进攻的敌人暂时被打退了,而这支小分队也损失惨重,只剩下不到10个人,而且这些人中,有的双眼被打伤了,有的失去了双手和双腿,有的一条手臂和一条腿被打伤,别的人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轻伤。现在他们必须在天黑之前到一个地方去和大部队会合,如果天黑前不能到达目的地,大部队就要开拨,敌人的追兵就会赶上他们,后果不堪设想。
;活动要求:
以8人为单位随机分组,每组中的成员作如下“处理”:一人的眼睛蒙上,两人的双手绑在一起,一人的双脚绑在一起,两人的一只手绑上,两人的一条腿绑上。;心理情境举例:
在培养自信心,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训练中,让学生看“约翰·库缇斯”的录像。
约翰·库缇斯
;情境的来源:
(1)从常见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利用、创设典型情境;
例子:中学生追星,造成母女关系紧张的情境;(2) 以实验为先导创设操作情境;
例:有位心理学家想研究一下情绪的强度是怎样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的。他将一只小黑猩猩关在笼子里,然后在笼外黑猩猩够不着的地方放上食物。同时把一根能拨到食物的棍子直接放在黑猩猩的旁边。
实验的结果很令人瞩目:当黑猩猩在吃饱的情况下,它对笼外的食物无动于衷,只顾自己玩耍。而当它饥肠辘辘的情况下,就会紧紧盯着食物,而对能用来取得食物的棍子却不注意。由于用前肢够不着食物,它就怒气冲天,尖声喊叫,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这样越发想不出什么办法取得食物了。只有半饥半饱的黑猩猩才比较从容不迫地使用棍子,很快地取得了食物。 可见,不想要或特别想要(动机水平太低或太高),无动于衷或激动愤怒(情绪太弱或太强),都无助于甚至有损于问题的解决。只有当动机和情绪水平中等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效率才是最高的。;(3)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新内容的不协调(认知矛盾)设置问题情境;
(4)利用某一故事或生活现象的悬念设置情境;
(5)利用现实与未来的巨大反差设置情境。
(6)利用事物或问题的多种可能解决办法或多种答案来设置情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