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2理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室内环境设计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在对自身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不断追求安全、健康、舒适、美观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系列的设计审美创造活动。室内环境的设计发展史,反映着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文化、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民族历史文脉的基本特征。
室内环境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它是为了实践人们对美的追求而产生的一门学科,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晶,是人类社会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并反映和体现着社会发展至一个时期的艺术审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室内环境设计的中心原则是“以人为本”。
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内容:室内设计师应树立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原则,要充分满足室内环境的使用者(审美主体)的审美要求,研究审美主体的意志、性格、趣味、审美心理等因素,这应是室内环境设计的中心原则,也是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美学特征之一。
室内环境设计的初始阶段——原始“巢居”与“穴居”。当代著名建筑学家吕思勉先生说“人类藏身,古有两法,一居树上,一居穴中”。古人利用邻近的两棵大树的主干为支柱,在上面构筑类似窝棚的简陋栖身之地,考古学家称之为“构木为巢”。
中国宫殿建筑艺术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以前已经有“一堂二内”的居民形式了。何为“一堂二内”?《汉书》张晏注曰:“二内,二房也。”《说文》释房曰“房,室在旁也。”
古代“一堂二内”的居民房型的优点? ..①面积尺寸符合人的基本使用功能。②满足人们居住私密性要求,尊重了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一明两暗。③获取良好的光照与通风,堂屋与两侧内室都可以在前后檐自由开窗,取得良好的光照条件,并形成过堂风,符合人的健康需求。④房型构造有利于组群的整体布局。
在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室内设计中,出现了几种设计风格的倾向:⑴传统型⑵折中型⑶引进型⑷民俗型
新中国成立后的室内设计风格:⑴从四个发展阶段来看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室内设计风格: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新政权的经济财力十分困难,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第二阶段,在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时,政务院决定在北京修建反映新中国气象的国庆工程,这项计划也包括了当时闻名的“十大建筑”项目。第三阶段,20世纪70至80年代的室内设计风格有了很大的变化,由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为政治服务,逐渐走向了以研究室内设计的审美主体“人”为主要课题。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能用、够用、好用”提高到追求“舒适、安逸、美观、情调”的室内设计高度上。⑵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现代室内设计风格。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室内设计风格出现了新趋势。一是回归自然。二是在设计上反映个性化。三是强调设计高度现代化,把室内设计与当前的现代化科学文明技术相结合,使声、光、热、色、质等高度统一。四是设计弘扬民族特色的涉外服务室内空间环境。五是探寻人性化的设计意念。越是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就越要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心理需求,研究人的心理平衡点,让人们在喧嚣匆忙中,置身于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建筑空间里。六是室内生态化设计。上述新趋势多偏向于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
文艺复兴时期的家具设计一般是考虑与建筑风格的统一,而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的设计却改变了这一切。
巴洛克艺术的风格着重在强烈感情的表现,而不像鼎盛时期文艺复兴以前那样的严肃、含蓄。
“洛可可”从法语“rocaille”而来,愿意是指“贝克装饰”,以此命名的艺术风格,其绚丽多姿、玲珑剔透、纯属自然造化的贝壳,无疑会使人对洛可可装饰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感受。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追求柔媚细腻的情调,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漩涡、山石、卷涡、水草及其他植物等花纹作为装饰题材进行局部点缀。
西方近现代的建筑室内环境设计,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伴随着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这既是古典设计的终结,又是现代设计的开始,这段承前启后的时期在西方建筑环境设计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工艺美术运动的发起者是英国的约翰·拉斯金,他是理论倡导者,实践者是威廉·莫里斯,他的设计思想通过设计师韦布给他设计的著名别墅“红屋”体现出来。
现代主义风格起源于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学派,该学派在建筑和室内装饰上强调突破旧传统,创造新建筑,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注意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性能,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发展了非传统的以功能布局为依据的不对称的构图手法,包豪斯学派重视实际的工艺制造操作,强调设计与工业生产的联系。
包豪斯学派的创始人W·格罗皮乌斯对现代建筑的观点是非常鲜明的,他认为美的观念会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建筑没有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