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寻找年味日记_0.doc

发布:2017-01-13约3.07万字共5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寻找年味日记 寻找年味 安阳云中仙客 时进腊月,透过街上急匆匆赶路的人群,我用力去寻找儿时的年味,但终于没有看见大包小包办年货的人流 ;没有闻见空气中弥漫着的炸酥肉、炸鱼、炸丸子的香味;没有听见小贩们的吆喝和不时在空中炸响的爆竹声。望望空中飘落的雪花有些失落,思绪也回到了童年时代。 那时进入腊月家家就开始忙碌,大人开始上街陆续采购年货,小孩会跟在大人后面,拉着大人的衣角,撅着屁股,喊着要新衣、冰糖葫芦、鞭炮等等,这时大人也会格外大方,总能满足孩子要求,于是欢笑声弥漫整条街;大姑娘、小媳妇会成群结队赶集过市,挑选过年做“盛装”的花布,于是谈笑声,讨价声不绝于耳,随着清脆的扯布声,她们便心满意足的把布块小心的夹在腋下;老太太更不甘落后,手提肩扛着各种年菜,到小河边去清洗,准备蒸年馍。晚上家家户户会传出缝纫机的哒哒声,小孩子会彻夜守在缝纫机旁等着试新衣。 临春节前几天,年味就更浓了,每家都会架起锅灶, 炸酥肉、豆腐,蒸花糕,皮渣。年糕特好看,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花,老人们说,花糕不能蒸熟,要蒸成半生,这样才意味着来年会高升(糕生)。皮渣是我们安阳的特产,家家会做,人人爱吃。皮渣像一块块水晶,不要说吃,就是看看就 会让人垂涎三尺。除此之外还蒸各式各样的馒头,诸如素包、肉包、豆馍-----。 这时候如果你去窜门,会看到各家都在忙碌,到处是风箱的哒哒声,和风机的蜂鸣声。小村被袅袅炊烟笼罩着,充满着节日的喜庆和温馨。 大年三十年晚上,大人围在一起 谈天说地,小孩子听得入神也激动得没有睡意。在大人催促吓唬下, 才钻进被窝并蒙住头假装睡觉,不时发出滋滋的窃笑声。 12点鞭炮会像暴风骤雨一样此起彼伏地响起来,整个村子好像在晃动。小孩子们便急急忙忙穿上崭新的衣服,拿些二踢脚,跑出家门找小伙伴去疯,大人们也走上街相互拱手拜年。这种热闹气氛会一直持续的正月十七。 期间 大年初二走亲戚拜年,这天 路上车水马龙, 人们穿着新衣, 带着年货,脸上堆着笑、 似乎还有几分自豪。 初五吃饺子“捏嘴”,这天家家户户吃饺子,传说 这样就会使一年家里没吵架声。 初六送穷,晚上人们把家里最不值钱的东西送到大 路上,然后小心的烧上香、点燃爆竹,让穷气随风而去。送穷回来时,要求走路不能走快,也不能走慢,更不能回头。老人说:“走的慢了穷撵上,走的快了撵上穷”所以送穷人走路格外小心。 最热闹的要数正月十五点灯笼,那时的灯笼是用彩 纸、柳条做的,纸上的图案还是手工木板印刷,虽然有点土气但颜色鲜艳,样式也别致。我们这里点灯笼要点三天,从正月十四开始,直到正月十六结束。十四“试灯”小孩子会点上灯笼在街上走招,展示一下自己灯笼的风采。十五“正灯” 这天一合黑,漆黑的村子就立刻闪起无数的灯笼,灯笼一闪一闪的像飘动的萤火虫,整个村子成了灯的海洋。十六“碰灯”孩子们会提着灯笼相互碰撞,直到有一方的灯笼燃烧为止,人们称之为“烘灯”(红灯),代表着来年红红火火,因此随着“烘灯”的燃烧,人们也跟着呼喊、鼓掌,欢声笑语 响彻整个村子上空。 如今依旧过年。但年味中夹杂着一缕缕的伤感,年味还没有闻到,一股浓浓的“怪味”就早早袭来,人们为送礼而处心积虑 ,该“送给谁”、“送什么”和“怎么送” 搞得人不人,鬼不鬼、焦头烂额。人们聚在一起大多谈的话题也 是“在哪里发财?”、“房子有多大?”、“赚多少钱?”、“孩子学习怎样?” 如此而已,透着一股股浓浓的“攀比”酸臭味。 雪下得更大,我依旧透过匆匆走过的人群在寻找儿时的年味 篇二:寻找年味调查 寻找年味调查 导语:随着不同文化的冲击,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多方面原因,我国过年年味越来越淡,对此,WS神教展开了小调查 Part1:回忆:小时候我们天天盼着过年 老一辈对曾经的“年”的记忆: 小时候,孩子天天盼着过年,因为过年时,家里要准备很多好吃的。由于经济条件不好,那时家里平时吃的基本上都是稀饭馍馍,很少吃到米饭馒头,肉就更别提了,几个月不知道能不能吃上一次。平时家里的好东西都不舍得吃,要留到过年吃。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以后,大人们开始忙着筹备各种年货,运气好的话孩子可以提前吃一些解馋。过年的时候崭新的衣服,也让人激动得整晚睡不好觉,初一早上迫不及待地穿上出去拜年了,亲戚夸衣服好看,说一些吉利的话。过年可以拿压岁钱,小时候平时零花钱很少,过年时大人们给的压岁钱可以攒着买喜欢的玩具,和一起过年的孩子们互相比试,看谁的好玩,花样多,那个高兴劲,从早玩到晚都不会感到累。 Part2:现场:现在的年越来越淡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筹备年货的时候选择成品,很少人自己写对联,自己做灯笼,自己包饺子做汤圆,速冻货越来越畅销。同时,小孩的足迹越来越少,更多的小孩在学期结束后选择玩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消遣时光,老少同堂大扫除,备年货的环节分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