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上市公司收购防御的法律问题研究.pdf

发布:2017-09-12约6.48万字共5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 张煜华 导师签名:徐孟洲 日期:2010-5-8 摘 要 公司收购是公司扩张的重要途径。根据目标公司对待收购的态度,公司收 购分为友好收购和敌意收购。为了阻却收购方的收购行为,目标公司采取相应 的收购防御措施,公司收购防御主要是针对敌意收购产生的。自从1993年延中 对宝安集团采取收购防御拉开了上市公司收购防御的序幕以来,公司收购防御 的数量逐渐攀升,目标公司收购防御措施也层出不穷、花样百出。随着我国资 本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尤其是在我国股份制改革的完成所带来的全流通背景下, 公司收购活动更加活跃,同时针对上市公司的敌意收购也越来越多,促使许多 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采取各种方法来抵抗和阻止收购活动。然 而,有些上市公司的收购防御行为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不利于社会资源优 化配置,且其收购防御措施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也存在疑问,造成了收购市场的 混乱。与纷繁复杂的收购防御实践相比,我国立法对于上市公司收购防御的法 律规制的规定又过于原则、零散和模糊,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鉴于上述背景,本文尝试着对我国上市公司收购防御法律规制这一问题进 行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比较法学、法解释学、实 证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上市公司收购防御的基本概念、 上市公司收购防御中的利益冲突和上市公司收购防御法律规制的价值取向,然 后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收购防御的现状,并比较分析了国外相关理论成果和立 法经验,最后,提出我国上市公司收购防御立法应遵循的六项基本原则以及一 系列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收购防御的立法建议。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四章:     第一章,上市公司收购防御概述。该部分首先介绍了上市公司收购与收购 防御的相关概念以及常用的收购防御措施,确定了上市公司收购防御的基本范 畴。然后探讨了在上市公司收购与收购防御的过程中存在着的诸多利益冲突, 其中,目标公司管理层与上市公司股东之间的冲突为最主要矛盾。同时分析了 国内外关于上市公司收购防御的争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上市公司收购防御的 价值判断,得出了对于上市公司收购防御措施我国应采取适当允许并严格限制 态度的结论。该部分内容是研究我国的收购防御法律规制问题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我国公司收购防御现状及面临的新情况。该部分首先对我国上市 公司收购防御的实践与立法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即通过列举我国证券市场 收购与收购防御的典型案例来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收购防御的实践情况。然后回 顾了我国上市公司收购防御立法,并详细说明了新《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 中关于收购防御的规定。在此基础上,总结并提出我国上市公司收购防御在立 法与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收购防御面临的一些新情 况,提出应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收购防御法律规制的建议。该章为论文最后有针 对性的提出相关立法建议提供了法律和实践方面的依据。 第三章,国外公司收购防御法律规制的比较分析。该部分选取两种典型模 式的代表美、英两国作为参照物,对两国的公司收购防御法律规制的历史和现 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在比较了两国的公司收购防御立法后得出了对中国立 法的启示,为研究我国收购防御法律规制提供了比较全面、细致的参照系。 第四章,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收购防御法律规制。该部分首先提出我国上市 公司收购防御法律规制的立法应当遵循的六项基本原则,然后探讨了我国上市 公司应采取的收购防御措施决策模式,最后提出完善相关立法的建议。 通过对上市公司收购防御措施及其法律规制的系统研究,笔者认为在我国 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我国上市公司收购防御的立法取向是:应给予目标公司收 购防御措施一定的生存空间,同时加以严格的规制。立法原则是:股东利益最 大化原则、限制管理层收购防御权限原则、信息披露原则、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原则、社会利益原则、程序合法原则。其核心原则和宗旨是:保护股东利益尤 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同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了实现这一宗旨,我国上市 公司收购防御立法应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第一,我国上市公司收购防御的 决策模式应继续采取股东决策模式,并在立法中加以明确规定。第二,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