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课程下课前教学预设的几点思考.doc

发布:2018-01-19约2.31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课程下课前教学预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课前教学预设从学生实际出发,实现学习者有差异的主动发展,教师是策划师,只抓大方向、大轮廓,是与学生共同创造未来的人。 关键词:教学预设;学生实际;构想;策划师;创造 适当的预设以促成有效学习为目标的课堂,关键是要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对学生的发展机制有全面的认识。 一、教学预设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让学习者有可能从个人实际需要与可能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预设教学的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预设,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预设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之间的差异会显著增大,进度统一、任务相同的课堂必然会让位给类似复式教学的课堂。不同组别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完成不同的作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或许将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而统一的讲解、答疑、点拨、指导,只能是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必要补充,是应学生的实际而安排的活动。 当然,在统一的学习安排更多地被因人施教所代替,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与互动共生成为课堂是常态时,一定意义的统一安排还会有存在的必要从小学到中学,教师应该逐渐减少教学的统一要求加大学生的自主权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并在学生自主的过程中加强指导、帮助。 在预设教学活动中,减少统一讲解,增加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然而,还要注意区别对待,注意不要把统一听讲变成统一操练,也不要要求所有学生都在同样的时间内达到同样的认识,接受同样的结论。要实现每一位学生的有效学习,进行有针对性不同群体的教学安排,让那些已经能完成作业的学生或上了课却完全听不懂、看不明白新课内容的学生也有事可做,也能在课堂上学到新东西。越是高年级,越不应追求过度统一的进度,越应该主动考虑不同水平与不同追求的学生会不同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二、教学预设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 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预设主要从学生和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预设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在分析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并预设教学过程中,人们十分强调要让自主发现问题,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预设实验步骤等等。但这种自主发现并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知识、能力的准备不足,特别是反思能力与发现矛盾的能力尚处在发展初期,他们不太能够发现自己固有认识、固有态度与新现象的矛盾,即使问个“为什么”或“怎么样”,也许都不能问到关键处,也说不明白“为什么”的来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学会从学生的直接表述中发现问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也好,老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也好,其都是要使教学任务切合学生的实际,特别是切合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 进行教学预设的工作基础是了解学生。在日常教学中,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精心预设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展示了许多与新课相关的图片或实物,然后满怀激情启发学生,问他们知道不知道或愿不愿意知道其中的奥秘,而当学生们满怀兴奋地说“愿意”时,教师似乎就在旁观者的面前成功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了。然而,事实是上课之前,这个班内有1/3或更多的学生其实早已掌握了新课内容,所有的“发现”与“兴奋”,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类似的假问题、假启发的现象,在中小学教育,尤其是公开课、观摩课中并不少见。其根本原因在于预设者的考虑问题时,关心的并不是学生实际知道什么。从以备教材为主到以备学生为主,这一转变会有个过程,会面临许多新问题。 三、教学预设实际是教学构想 教学预设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所以,在教学中,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步骤,是常有的事,而且事先预设得越具体,越周详,有可能需要改变的就越多。有些有经验的教师,甚至完全放弃了写详细的教案。当然,课前,他们在依据自己对学生知识、经验以及思维习惯、学习方式等了解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了具体的、充分的预设与构想,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当然,我们应该对教学预设有一个新的全面的认识,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学预设其实就是一种教学构想,是以问题为核心的,老师在预设时以问题为核心,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讨论、阅读、讲解、点拨,然后再激发出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预设就会留有空间,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就有自主探究、自由发挥的机会。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关心实施步骤,环环相扣,教学预设就没有多少机动的余地,于是教学活动就会过于紧张,很难针对现场的实际问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