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农作物学.doc

发布:2017-04-03约3.96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层,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表层。 2. 土壤肥力: 是指在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能持续不断地、适量地提供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 土壤学中把水、肥、气、热——称为四大肥力因素。 3. 自然肥力: 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 是耕作熟化过程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从肥力的实际经济效益分为: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有效肥力: 是指在当季生产上发挥出来并产生经济效果的那一部分肥力。 潜在肥力: 是指在当季生产上未能产生经济效果的那一部分肥力。 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两者之间没有截然的。 4. 土壤生产力: 是由土壤本身属性及发挥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自然条件、人为因素、社会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它是土壤的经济效应 母质:是指经各种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它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形成土壤的基础物质。 5. 自然土壤形成的本质: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 6. 自然土壤土体构型:①覆盖层(O)②淋溶层(A) ③淀积层(B) ④母质层(C) 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①耕作层(A) ②犁底层(P) ③心土层(B)④底土层(C) 7. 原生矿物: 由地壳深处的岩浆直接冷凝和结晶而成的矿物称为原生矿物 。 次生矿物: 在地壳中或地表面,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和变质作用后,改变了原来的形态、性质和成分而形成的新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 土壤原生矿物: 是指那些在风化过程中末改变化学成分和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土壤有机质: 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一切有机物质的总称。 8、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1.矿质化作用——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最终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料的过程,称为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 2.腐殖质化作用——土壤微生物将生物残体矿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合成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过程,称为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 9、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作用 1土壤有机质可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 2可以促进微生物的活动 3土壤有机质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 4可调节土壤的化学性质 5可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6土壤有机质有利于加速土壤矿物的风化 7提高土壤有机质有利于土壤增温 8土壤有机质有助于消除土壤中的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 10、土壤具有缓冲性的意义:使土壤的pH不致因施肥、根系呼吸、有机质分解等引起剧烈变化,为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创造一个稳定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所以土壤缓冲性能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性质。 11、 土壤胶体:大小在1-100nm(在长、宽和高三个方向上,至少有一个方向在此范围内)的土壤固体颗粒。 12、 比表面积也可叫做比面积,是指每单位重量(或体积)物体的总表面积:比面积=表面积/重量 13、 土壤胶体能解离出H+,而带负电的胶体称为酸胶基或负胶体; 能解离出OH-而带正电的 胶体称为碱胶基或正胶体, 能解离出H+也能解离出OH-的则称为两性胶体。 一般规律是:离子价越大,其凝聚作用越强,同价阳离子中,离子半径大的,水膜厚度小的离子凝聚作用强。土壤中常见的阳离子引起胶体凝聚作用大小的顺序为: Fe3+Al3+H+Ca2+Mg2+NH4+K+Na+ 14、 生物吸收具有三个特点:(1)选择性(2)表聚性(3)创造性 15、 有机态氮的矿化作用(氨化作用) :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的含氮有机质分解形成氨的过程。 硝化作用 :土壤中的NH4+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 16、 土壤比重(土壤相对密度): 固体土粒单位容积的重量与同体积水的重量比。 土壤容重: 单位体积自然土壤的重量(干重)称为土壤容重。 例 已知土壤容重为1.15g/cm3,1、 求亩(666.7m2)耕层0-20cm土壤土重。 解:666.7×0.2×1.15=153t=153000 kg 每亩耕层土壤约30万斤,即每公顷耕层土重225万kg。 2、已测得有机质含量1%,求亩耕层土壤有机质重量? W有=W±×1%=666.7×0.7×1.2×1%=1.6t=1600kg N、P、K等都可计算出,如测得N含量0.05%,则亩含N 80kg,如测得盐含量0.3%,则亩含盐480kg。 17、 三、土壤孔性 (一)土壤孔性的数量指标 1、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的容积占整个土壤容积的百分数。 2、孔隙比 : 指土壤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