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与质性研究的模式.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Olesen, V. (1994). Feminisms and model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Denzin and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158-174).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女性主义与质性研究的模式
VIRGINIA OLESEN
(译者:李丽华,校对:张莉莉)
随着女性主义和质性研究话语的变化,女性主义思潮也发生了剧变,本文力图在这种背景下总结女性主义的质性研究方法。首先简要地回顾当前这种复杂局面出现的原因、指出研究的范围、详述研究方法并探讨女性主义研究者面临的一些问题1。
我要强调的是,女性主义本身的多样性导致不同观点的产生甚至导致了一些冲突,但作为女性主义者无论采用哪种质性研究方式、也不管是不是自觉地把自己界定为女性主义者,重要的是这些不同的声音都有相同的关注点,都关注妇女的特殊处境以及造成妇女问题的各种制度与社会框架,并把妇女问题与相关的理论、政策或行动计划联系起来(Eichler, 1986, p. 68)。虽然女性主义者采用各种各样的质性研究方式,但背后的方法论假设是相同的,这些假设也是质性研究和解释学研究者通常采用的,即都把解释人类行为作为研究的中心,这一点不仅表现在有关女性经验的报告中,而且也反映在相关的文化产品(电影等)上。
日趋复杂的女性主义研究
早在美国妇女运动的第二个阶段,就有人根据政见的不同对采用质性方法的女性主义研究者粗略地进行了分类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马克思女性主义(Fee, 1983)--或根据她们的学科(指能够进入由男性控制的学术圈的那一小部分女性),亦或根据她们首选的研究方式进行分类。但这些区别现在已经很模糊: 如政治倾向不再十分明朗,女性主义者内部也存在着思想上的分化;而且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可以自由地从其他领域尤其是文艺评论,文化和历史研究中借鉴相关的思想来丰富自己。许多研究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质性研究方法或试图创造出一些新的研究研究方式(见表9.1)。同时曾经被普遍认同的对女性生活的一般看法以及对主体性的基本假设也经受了巨大的挑战,并导致了明显的分化。这促使很多人对研究方法本身进行反省对研究行为,女性主义者在研究中所处的位置、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哲学定位、知识的本质、研究报告的撰写、以及女性主义研究对研究者所处学科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都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下面简略加以介绍。
表 9.1 日益复杂的女性主义研究及其代表作中的主要内容
———————————————————————————————————————
缺席和匿名
Finch and Groves (1982), Lorber (1975), Nakano Glenn (1990)
谁能知道?
Cook and Fonow (1986), Jordan (1997), MacKinnon (1982), Ruzek (1978)
未能限定的研究框架
a.框架及其评论
男性导向: Gilligan (1982), Lewin and Olesen (1981), Smith (1974)
白人女性主义者导向: Collins (1986), Davis (1978), Dill (1979), Garcia (1989), Green (1990), Hurtado (1989), Zavella (1987), Zinn (1982)
西方女性主义者导向: Mohanty (1988), Spivak (1988)
体格健全的女性(able-bodied female): Fine (1992)
异性恋者: Hall and Stevens (1991), Lewin (1993), Stanley and Wise (1990)
b.学术风格
后现代主义: Clogh (1992), Flax (1987), Haraway (1991), Hekman (1990), Nicholson (1990)
女性:缺席和匿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研究的热点主要是女性在某些领域的缺席和匿名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此类研究问题明确,政治态度也很鲜明。这些研究关注由于男性占统治地位而带来的性别和经济领域的不平等,一些调查者以批判的态度考察了诸如医学(Lorber, 1975)和法律(Epstein, 1981)这样一些女性被排除之外的领域。然而,这些研究也让人们意识到,在完全由男性主导的环境中加入一些女性并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准入或不平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其实反映了更深层次且相互交织的各种制度性问题,这个观点在Darlene Cla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