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儿科输液的安全隐患与安全对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儿科输液的安全隐患与安全对策
张 琴?武汊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汉阳门诊副护士长
输液安全是指通过静脉将药物安全地输入病人的体内, 在输液的整个过程中无人为的意外情况发生, 病人 无不良反应。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静脉给药方法, 在多途径治疗中占有不容质疑的首要位置, 也是治疗重症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首用治疗方法。然而,在临床输液护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 有调查表明病人在输液过程中最担心的是输液安全, 现就重点从医嘱、用药、静脉穿刺、护士安全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 查找安全隐患, 制订有效的安全管理对策并认真落实, 确保儿科病人输液安全。
一、常见输液安全隐患分析
(一)医嘱安全 准确的医嘱是输液安全的基础。目前, 部分医疗机构仍未使用电子医嘱系统, 部分医生医嘱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 护士转抄医嘱时注意力不够集中或对医生的字迹不能准确识别导致患儿名字、年龄抄错, 药物名称、剂量单位抄错; 处方与病历不符导致执行错误医嘱; 部分医生对新药的规格、用药剂量不熟悉导致药物剂量用错; 药物剂量与患儿实际年龄病情不符;患儿家长取药与医嘱不符;医生开错皮试单护士随意执行口头医嘱, 护士根据病人意愿更改医嘱等。
(二)用药安全
1.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未按要求在输液卡上签名、签注的时间与实际时间不符,使查对制度流于形式,导致护患纠纷、差错事故的发生。
2.输注须做过敏试验的药物时,没有按规定询问家族史、用药史、过敏史。
3.严格把握药物配伍禁忌证关,配药时没有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药物未现配现用,导致药效降低,耽误患儿病情;开启安瓶前不消毒安瓶颈部,导致微粒污染;抽吸药液方法错误;反复使用同一个注射器针头抽药;在输液操作过程中不遵守手卫生规范;不按规范检查输液药品、液体、输液用物质量等。
(三)静脉穿刺安全
1.穿刺失败是静脉输液安全隐患之一。从调查来看, 患儿家长最担心的是护士不能一针穿刺成功。从几个方面分析穿刺失败的原因:
(1)小儿自身的原因导致穿刺失败:①血管细小,特别是肥胖患儿皮下脂肪厚血管位置较深致使静脉不明显;②脱水及循环不良的患儿由于循环血量减少,血管??陷, 穿刺时回血慢或无回血等情况致穿刺难度加大;③长期反复穿刺使大量血管受到破坏,造成皮下淤血影响血管的选择;④患儿营养不良或高热时血管脆性增加;⑤患儿寒冷或缺氧时致使皮肤青紫,严重影响血管的观察:患儿恐惧,穿刺不合作。
(2)环境因素导致穿刺失败: 光线不适,室内温度低血管收缩。
(3)家属因素导致穿刺失败: 家属过于担心患儿, 情绪激动, 要求护士一针见血: 坚持自己选择穿刺部位,及对操作者不信任等因素,给操作者造成心理压力。家属溺爱患儿,穿刺时没有固定好患儿致使见回血后潜行过多穿出管壁, 导致穿刺失败。
(4)护士因素导致穿刺失败: 操作者缺乏经验, 技术不熟练;心理素质不好, 缺乏自信如紧张、烦躁、焦虑等; 穿刺针、血管选择不合适;进针太快,见回血时针尖已穿破血管或还未见回血但已穿破血管下壁:固定时方法不正确致使针尖扎破管壁或针头滑出管壁。
2.皮肤穿刺部位 消毒是护理工作常规程序之一, 然而静脉穿刺前的皮肤消毒是否起到清除或杀灭外穿刺部位一定范围内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 使其数量减少到无害程度的作用, 其作用或效果是相对而言的。经研究表明,部分静脉穿刺过程中患者的穿刺部位发生感染现象。而静脉穿刺部位皮肤消毒效果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但不能因为工作量大而只注意完成消毒这一步骤, 却忽略了消毒的作用。另外, 碘伏等皮肤消毒剂对皮肤有染色作用影响血管观察, 皮肤消毒范围不够、皮肤消毒操作方法不当、皮肤消毒剂干燥时间不够, 都会影响消毒效果, 开盖棉签蘸取的消毒液因反复揭瓶盖易发生污染。
3.固定 小儿静脉穿刺成功只是整个输液成功的一半, 固定显得格外重要。
4.看护 剧烈哭闹易使已成功穿刺的输液外渗, 故应指导家长有效看护, 以防家长及患儿本人引起不必要的血管损伤和破坏。
(四)护士安全意识
1.护士的慎独精神较差, 服务意识不够。现代医德赋予“慎独”的意义是: 当护士既无上级监督, 又无同行关注时, 都能一丝不苟自觉谨慎地遵守医德准则,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事, 且主动地、预见性地、有条不紊地为患者服务, 不做任何有损病人健康的事, 个别护士在操作考试和操作比赛等场合能完全按照规范操作, 在临床工作中却只讲速度不求质量。
2.护士的安全防患意识不足, 责任心不强, 有章不循, 违反操作规程。如查对不严, 造成打错针、发错药, 甚至输错血; 巡回护士没有观察病人液体, 导致空气栓塞, 拔错针, 漏输液体; 有过敏反应患儿没有观察到位: 住院患儿家长疏于照看时不慎坠床, 吞食异物, 说明护士的健康宣教预知性不全面。
3.护士主动服务意识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