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急性内囊出血对白细胞流变学行为的影响的开题报告.docx
大鼠急性内囊出血对白细胞流变学行为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内囊出血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病理特点是血液在脑内血管破裂后进入脑组织,导致神经细胞受损或死亡,可能导致失语、瘫痪等严重后果。目前,内囊出血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但这些方法往往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研究内囊出血的病理机制,探究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内囊出血可导致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应答,该应答包括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白细胞作为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可以粘附于内皮细胞表面、穿越血管壁进入组织,参与炎症反应、愈合等过程。因此,研究内囊出血对白细胞流变学行为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内囊出血后机体应答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大鼠急性内囊出血模型,探究内囊出血对白细胞流变学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内囊出血对机体应答的影响,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3.1研究内容
采用建立大鼠急性内囊出血模型,观察内囊出血后大鼠白细胞流变学的变化。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建立大鼠急性内囊出血模型
2.观察内囊出血后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3.观察内囊出血后大鼠外周血白细胞粘附能力的变化
4.观察内囊出血后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变形能力的变化
5.观察内囊出血后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聚集能力的变化
3.2研究方法
1.建立大鼠急性内囊出血模型
选择实验动物-SD大鼠180只,重量250~300g。采用双侧颈动脉内行损伤法制成大鼠急性内囊出血模型。
2.观察内囊出血后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术后0.5、1、2、4、8、12h,取大鼠外周静脉血标本,分别检测白细胞计数。
3.观察内囊出血后大鼠外周血白细胞粘附能力的变化
术后0.5、1、2、4、8、12h,取大鼠外周静脉血标本,采用细胞粘附实验检测白细胞粘附能力的变化。
4.观察内囊出血后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变形能力的变化
术后0.5、1、2、4、8、12h,取大鼠外周静脉血标本,采用细胞变形实验检测白细胞变形能力的变化。
5.观察内囊出血后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聚集能力的变化
术后0.5、1、2、4、8、12h,取大鼠外周静脉血标本,采用细胞聚集实验检测白细胞聚集能力的变化。
四、研究预期结果
预计通过大鼠急性内囊出血模型的建立,观察内囊出血后大鼠外周血白细胞的流变学变化,发现内囊出血对白细胞粘附、变形、聚集等方面的影响,为深入研究内囊出血的病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五、研究意义和贡献
内囊出血是一种常见疾病,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通过观察内囊出血后大鼠白细胞的流变学变化,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内囊出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和机体应答的变化,为研究内囊出血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