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届云南省红河州泸西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doc

发布:2025-03-30约1.12万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4届云南省红河州泸西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植物枝条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调节。近期发现植物体内的独脚金内酯(SL)也与侧芽生长有关。研究人员利用野生型和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植株进行不同组合的“Y”型嫁接(将保留有顶芽和等量侧芽的A、B两个枝条嫁接到同一个根上),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A、B两个枝条上侧芽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以下不能作出的推测是

A.SL的合成部位是根 B.SL抑制侧芽的生长

C.SL可由根运输到枝条 D.SL通过生长素起作用

2.处于分裂期的某个活细胞内,其染色体上共有10个DNA分子,下列有关该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细胞此时可能会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和染色体畸变

B.该细胞可能形成体积大小不相等的两个子细胞

C.该细胞可能含两个染色体组且移向细胞两极的核基因相同

D.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条数可能为5条或10条

3.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细胞生长,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长素的受体既存在于细胞膜上也存在于细胞内

B.生长素通过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节植物生长

C.Ca2+能够促进生长素的合成与释放

D.生长素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可引发H+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运到细胞壁,使其膨胀松软

4.人体胃内的酸性环境主要通过细胞膜上的质子泵来维持,胃酸过多会导致患者出现烧心、反酸、胃部疼痛等症状。质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1个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1个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K+又可经过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质子泵既能催化化学反应又能转运H+

B.H+、K+等离子进出胃壁细胞都需要消耗ATP

C.利用药物抑制质子泵的活性可以改善胃反酸等症状

D.该质子泵的合成与加工依赖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

5.物质A是一种安全低残留的抑菌剂,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物之一。但因长期使用,其防治纹枯病的效果有所下降,以下解释不合理的是()

A.突变导致纹枯病菌基因库发生改变

B.物质A使纹枯病菌发生抗药性基因突变

C.物质A对纹枯病菌的抗药性具有选择作用

D.水稻与纹枯病菌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6.某课题小组利用无菌培养液培养酵母菌,探究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实验人员抽取每种条件下的酵母菌培养液各1mL,分别稀释11倍后,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1.1mm,计数室为25×16型)进行计数,测得不同条件下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实验结果见下图(单位:×117个/mL)。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依据21℃、24h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值,可推算所用血球计数板中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平均为31个

B.温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酵母菌菌种、酵母菌数量、培养液成分等为无关变量

C.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出现了“S”型增长,达到K值后稳定时间的长短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关

D.酵母菌在15℃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最长,15℃是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

7.在一个果蝇种群中偶然发现一只突变型的雌果蝇,用该雌果蝇与一只野生型雄果蝇交配,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从遗传学角度分析,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该突变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基因 B.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基因

C.该突变基因使得雄性个体致死 D.该突变基因使得雌配子致死

8.(10分)人体剧烈运动时,不会出现的是()

A.机体产生热量显著增多 B.血浆中乳酸水平持续升高

C.脑干呼吸中枢兴奋增强 D.肌细胞中ATP水平相对稳定

二、非选择题

9.(10分)当土地停止耕种时,演替便开始了,最早入侵耕地的植物称为先锋植物,先锋植物的出现是演替开始的标志。随着演替的发展,弃耕地周围环境中的物种逐渐向弃耕地中扩散。在自然状态下,演替会使植被得以恢复,最终发展为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学家在研究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对不同时期群落的丰富度指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弃耕土地上的演替属于_________类型。土地在经数年精耕细作之后,以往植被的痕迹往往被彻底清除,同时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仅适于作物,还适于不受耕作抑制的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